
(1).見“ 磨杵成針 ”。
(2).比喻長期消耗。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止憂》:“人非鐵石,奚堪磨杵作針;壽豈泥沙,不禁委塵入土。”
“磨杵作針”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語“磨杵作針”以生動的故事強調堅持不懈的重要性,常用于鼓勵他人或自勉,是中華文化中經典的勵志典故。
《磨杵作針》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乏人耗時精力去做無用或不切實際的事情。
這個詞的部首是石,筆畫數是13畫。
《磨杵作針》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莊子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位思想家和哲學家,他在這本書中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刻意追求無用功的情景。
《磨杵作針》(注:作針和作針的意思相同)是繁體字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但是對于《磨杵作針》這個成語來說,其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并沒有太大區别。
1. 他整天忙着磨杵作針,完全沒有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2. 他沒有經驗卻想要做一份高級工程師的工作,簡直是磨杵作針。
1. 磨砺:指用石頭或砂紙等磨磨刀、剪刀等工具,使其鋒利。
2. 針線:指用針和線進行縫補或繡制。
3. 作孽:指行為不端,給他人或自身帶來不幸。
1. 無用功:指做一些無意義的努力,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 徒勞無益:指做事情雖然花費了精力,但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收獲。
1. 精打細算:指做事情非常注重節約和計劃,追求最大效益。
2. 勝算很大:指做某件事情具有很高的成功幾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