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道心的意思、道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道心的解釋

(1).指天理,義理。《書·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蔡沉 集傳:“心者,人之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指其發於形氣者而言,則謂之人心,指其發於義理者而言,則謂之道心。”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道心者,喜怒哀樂之未發者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大心》:“其直指人心見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為性也。” 馮友蘭 等注:“ 宋 儒認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欲。天理是精微的,人欲是危險的。”

(2).客觀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漢 王充 《論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虛語,難得道心,人猶不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爰自 風 姓,暨於 孔氏 ,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 陸侃如 注:“道是自然之道,那麼道的心應該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3).佛教語。菩提心;悟道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6*解四·釋道溫》:“義6*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測。”《壇經·般若品》:“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西遊記》第一回:“隻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通臂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道心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道心"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深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内涵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儒家語境的本體論 源自《尚書·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處特指符合天理的道德意識,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闡釋為"知覺從義理而發"的心理狀态。《荀子·解蔽》"道心之公"的表述,則強調其超越私欲的公共理性特征。

二、道家思想的實踐論 《雲笈七籤》卷五十六載"除嗜欲,守道心",此處的"道心"指修煉者體悟自然規律的靈明覺知,與《莊子·大宗師》"心齋"理念相通,主張通過虛靜修養達成與道的契合。

三、文學表達的意象化 唐代詩人劉禹錫《金陵懷古》"道心空寂寞",将哲學概念轉化為藝術意象,隱喻知識分子對真理的執着追尋。這種用法在宋詞中發展為"道心詩膽"的文人精神象征。

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 中華書局, 1983.
  3. 任繼愈. 道藏提要[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

網絡擴展解釋

“道心”是一個融合哲學、倫理與宗教的多維度概念,其含義因不同文化背景和思想體系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不同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儒家視角:天理與義理的體現

  1. 核心内涵
    道心指人天生的仁、義、禮、智、信之心,即儒家“五常”。它與“人心”相對,如《尚書·大禹谟》所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強調通過克制私欲(人心)以彰顯天理(道心)。
  2. 宋儒诠釋
    朱熹等理學家認為,道心是“發于義理”的本性,需通過“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佛教與道教:悟道之心的追求

  1. 佛教菩提心
    道心在佛教中對應“菩提心”,即追求覺悟、解脫的初心,強調破除執念、明心見性。
  2. 道教修煉觀
    道家認為道心是“與自然合一”的狀态,如《文心雕龍》提到“原道心以敷章”,主張順應自然法則。

三、哲學與文學:客觀精神與象征意義

  1. 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漢代王充提出“道心”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如《論衡》強調“有效”“有證”的實踐驗證。
  2. 文學化表達
    修仙小說中,道心常被具象化為修道者的核心目标,如“斬斷塵緣、堅守本心”的叙事母題。

四、現代解讀:超越性與實踐性

當代學者馮友蘭指出,道心代表對“未發之中”的探索,即情感未顯時的純粹理性。亦有觀點認為,道心體現為專注當下的樸素實踐,如“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的禅意生活觀。


道心既是儒家倫理的修養目标,也是佛道修行的精神内核,同時蘊含對自然法則的哲學認知。其核心在于通過内在超越實現與天理、自然的和諧統一。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可參考《尚書》《荀子·解蔽》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本域壁塑伯勞財寶蒼赤慈恩題記大失人望吊喪鬥搶隊命返航飛崿飛杭副啓硌吱工絕鈎腸債故我依然何期紅炸化周翚矯鹘兀漸苞講故事駕娘膠膠膊膊結緑金戈鐵甲矜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勒逼旅瘗妙不可言名利場冥緣年邁暖答世淺闇情不自已绮情器狹阙文曲率融洩詩天子失嚴授受朔漠四谷貪狠亡釁唯物論文化生活溫柔境文绉绉鮮腆鸮鳥生翼戲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