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勞的意思、伯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勞的解釋

[shrike] 鳥,額部和頭部的兩旁黑色,背部棕紅色,有黑色波狀橫紋。吃昆蟲和小鳥。有的地區叫虎不拉( hǔ·bulǎ)

詳細解釋

鳥名。又名鵙或鴂。額部和頭部的兩旁黑色,頸部藍灰色,背部棕紅色,有黑色波狀橫紋。吃昆蟲和小鳥。善鳴。《詩·豳風·七月》“七月鳴鵙” 毛 傳:“鵙,伯勞也。”《玉台新詠·古詞〈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後借指離别的親人或朋友。 唐 賈島 《送路》詩:“别我就蓬嵩,日斜飛伯勞。” 明 張鳳翼 《灌園記·法章聞變》:“東去伯勞西去燕,斷腸回首各風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伯勞(學名:Laniidae)是雀形目伯勞科鳥類的統稱,在漢語中具有以下釋義及文化内涵: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伯勞"一詞最早見于《爾雅》,指代一種喙強而鈎曲、性情兇猛的鳴禽。《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中型食蟲鳥類,喙強健尖端鈎曲,常捕食昆蟲、小型脊椎動物"(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二、形态特征

體型中等(體長17-28厘米),具黑色眼罩狀過眼紋,尾羽修長。典型特征為喙部尖端呈猛禽狀鈎曲,足部具銳利鈎爪,這種形态適應使其具備"雀中猛禽"的捕食能力(來源: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

三、生态習性

  1. 捕食行為:具有"屠夫鳥"别稱,習慣将獵物穿刺在荊棘或鐵絲上儲存,該行為在《中國動物志·鳥綱》中記載為"存儲備用食物的特殊習性"。
  2. 鳴聲特征:能模仿其他鳥類鳴叫,《詩經·豳風》"七月鳴鵙"的"鵙"即指伯勞鳴聲(來源:程俊英《詩經譯注》)。

四、文化意象

  1. 時序象征:古時以"伯勞飛燕"喻季節更替,《玉台新詠·東飛伯勞歌》載"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成為典故來源。
  2. 情感載體:李商隱《無題》"伯勞東去燕西飛"成為離别意象的經典表達(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詩》)。

五、物種保護

褐背伯勞等品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其栖息地保護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範(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

網絡擴展解釋

“伯勞”是一種雀形目鳥類,具有獨特的生态特征和文化寓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生物學特征

  1. 形态特征
    伯勞體型中等,頭部較大,額部和頭側呈黑色,背部棕紅色且有黑色波狀橫紋,尾部較長。喙大而強健,尖端帶鈎,被稱為“雀中猛禽”。部分種類如紅尾伯勞,頭部至背部呈珠灰色,腰部漸變為紅褐色。

  2. 分類地位
    學名Lanius,屬雀形目伯勞科,全球約64種,中國常見種類包括紅尾伯勞、虎紋伯勞和棕背伯勞。

二、生态習性

  1. 食性與捕獵
    伯勞性情兇猛,以昆蟲、青蛙、蜥蜴、小型鳥類甚至老鼠為食,捕獵後會将獵物穿挂在樹枝或荊棘上儲存,因此得名“屠夫鳥”。

  2. 栖息環境
    多活動于草坡、疏林、農田及丘陵開闊地帶,常站立于枝頭伺機捕獵。

三、文化寓意

  1. 詩詞象征
    古詩詞中常用“東飛伯勞西飛燕”比喻親友離别,如《玉台新詠·古詞》中的名句。

  2. 民間别稱
    部分地區稱其為“虎不拉”(hǔ·bulǎ),源于其兇猛習性。

四、研究價值

伯勞因易于人工飼養和觀察,成為鳥類行為學研究的重要對象,近年來已實現人工繁殖。


提示:如需了解伯勞的完整分類或詳細習性,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柏塗拔了蘿蔔地皮寬被覆辨理播發殘阙丞尉晨旭賜邑翠燦燈語登擢獨角仙鹗顧二耀尒朱傅着杆棘高斯槁枲公安桄面憾轲浩渺河陰貨郎子賤質齎盜糧截路景夜郡寮磕爬跨蹇愧恨睽閑亂性鹿觸落梅罵侮命教明贶庖代彭澤米清哀情理輕渺青鳥殷勤秋糯曲徑通幽麴蘖镕鈞貪賢天光雲影退租托言玩讀玩狎誣染無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