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漠的意思、朔漠的詳細解釋
朔漠的解釋
[desert] 原指北方沙漠地帶,有時也泛指北方
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單于反其北庭,并領降衆。——《後漢書·袁安傳》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唐· 杜甫《詠懷古跡》
諸越則桃李冬實,朔莫則桃李夏榮。——宋· 沈括《夢溪筆談》
詳細解釋
北方沙漠地帶。《後漢書·袁安傳》:“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單于反其北庭。”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於是河海生雲,朔漠飛沙。” 唐 杜甫 《詠懷古迹》之三:“一去 紫臺 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清 王韬 《答強弱論》:“ 元 明 版圖,迥逾朔漠。”
詞語分解
- 朔的解釋 朔 ò 農曆每月初一: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 始:“皆從其朔”。 北方: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帶)。朔氣。朔土。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漠的解釋 漠 ò 面積闊大無人定居,缺水幹燥的沙石地帶:沙漠。漠北。 空曠:廣漠。荒漠。漠漠。 冷淡地,不經心地:漠視。漠不關心。 古同“寞”,寂靜無聲。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朔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地理與文化意象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朔”本義指北方(《說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蘇也”,引申為北方),如《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即指北方的寒氣;“漠”指廣袤的沙地或荒漠(《說文解字》:“漠,北方流沙也”)。二者合成“朔漠”,特指中國北方廣闊的沙漠地帶,尤其強調其荒涼、寒冷的地理特征。如《漢語大詞典》釋義:“泛指北方沙漠地區,亦指塞外之地”。
二、文化意象與文學運用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承載着獨特的邊塞意境:
- 荒寒征戍的象征:如杜甫《詠懷古迹》之三:“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以“朔漠”烘托昭君出塞的蒼涼氛圍。
- 邊地風物的典型場景: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瀚海闌幹百丈冰”的壯闊景象,即是對朔漠嚴寒的極緻刻畫。
三、曆史地理的實指範圍
曆史上“朔漠”多指代蒙古高原及戈壁沙漠周邊區域,如《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匈奴遁走朔漠”,即指匈奴退居漠北之地。這一概念在曆代史書中延續使用,成為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勢力活動區域的統稱。
四、權威典籍佐證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明确定義為“北方沙漠地區”,并引《宋史》等文獻用例。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強調其“邊塞苦寒之地”的文化内涵。
- 《辭源》(修訂本):指出其地理範圍涵蓋“幽州以北的沙漠地帶”。
參考文獻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 杜甫《詠懷古迹》全唐詩注本(中華書局,1999)
- 《後漢書·南匈奴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
網絡擴展解釋
“朔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uò mò,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 原義:指北方沙漠地帶。
- 引申義:有時也泛指北方地區。
2.出處與引用
- 曆史文獻:
- 《後漢書·袁安傳》:“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單于反其北庭。”。
- 南朝宋·謝惠連《雪賦》:“于是河海生雲,朔漠飛沙。”。
- 詩詞名句:
- 杜甫《詠懷古迹》:“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 沈括《夢溪筆談》:“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
3.用法與例句
- 文學描述:多用于形容北方荒涼、遼闊的自然環境,如“朔漠飛沙”“遠征朔漠”。
- 現代語境:可指代北方地區,但更常見于古典或書面表達中。
“朔漠”一詞兼具地理與文學色彩,既特指北方沙漠,又象征北方的蒼茫景象,常見于曆史文獻和詩詞,是漢語中典型的意象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骜主白纻歌包幹制逼威避邪不甩慘勁冁爾出格電影放映機弟弟端線多蒙訛舛藩儲煩袂分似更慮貫跤觚牍毂辘好個诃讓河外護調弧剌奸漸街鼓靜悟捐花樣俊上科經立身隆高録用明賢敏卲南箕北鬥拟抵謙巽親睹毬事屈急攘羭燃肉身燈傷疻升假詩史衰冕殊類縚繩頭眩目昏微策猥地跣行笑粲霄景小鹿觸心頭遐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