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道心的意思、道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道心的解释

(1).指天理,义理。《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蔡沉 集传:“心者,人之知觉,主於中而应於外者也。指其发於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於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道心者,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心》:“其直指人心见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为性也。” 冯友兰 等注:“ 宋 儒认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欲。天理是精微的,人欲是危险的。”

(2).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汉 王充 《论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论莫定於有证,空言虚语,难得道心,人犹不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爰自 风 姓,暨於 孔氏 ,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陆侃如 注:“道是自然之道,那么道的心应该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3).佛教语。菩提心;悟道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6*解四·释道温》:“义6*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测。”《坛经·般若品》:“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西游记》第一回:“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臂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道心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道心"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内涵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儒家语境的本体论 源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处特指符合天理的道德意识,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阐释为"知觉从义理而发"的心理状态。《荀子·解蔽》"道心之公"的表述,则强调其超越私欲的公共理性特征。

二、道家思想的实践论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载"除嗜欲,守道心",此处的"道心"指修炼者体悟自然规律的灵明觉知,与《庄子·大宗师》"心斋"理念相通,主张通过虚静修养达成与道的契合。

三、文学表达的意象化 唐代诗人刘禹锡《金陵怀古》"道心空寂寞",将哲学概念转化为艺术意象,隐喻知识分子对真理的执着追寻。这种用法在宋词中发展为"道心诗胆"的文人精神象征。

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中华书局, 1983.
  3. 任继愈. 道藏提要[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网络扩展解释

“道心”是一个融合哲学、伦理与宗教的多维度概念,其含义因不同文化背景和思想体系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不同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儒家视角:天理与义理的体现

  1. 核心内涵
    道心指人天生的仁、义、礼、智、信之心,即儒家“五常”。它与“人心”相对,如《尚书·大禹谟》所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强调通过克制私欲(人心)以彰显天理(道心)。
  2. 宋儒诠释
    朱熹等理学家认为,道心是“发于义理”的本性,需通过“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佛教与道教:悟道之心的追求

  1. 佛教菩提心
    道心在佛教中对应“菩提心”,即追求觉悟、解脱的初心,强调破除执念、明心见性。
  2. 道教修炼观
    道家认为道心是“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文心雕龙》提到“原道心以敷章”,主张顺应自然法则。

三、哲学与文学:客观精神与象征意义

  1. 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汉代王充提出“道心”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如《论衡》强调“有效”“有证”的实践验证。
  2. 文学化表达
    修仙小说中,道心常被具象化为修道者的核心目标,如“斩断尘缘、坚守本心”的叙事母题。

四、现代解读:超越性与实践性

当代学者冯友兰指出,道心代表对“未发之中”的探索,即情感未显时的纯粹理性。亦有观点认为,道心体现为专注当下的朴素实践,如“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的禅意生活观。


道心既是儒家伦理的修养目标,也是佛道修行的精神内核,同时蕴含对自然法则的哲学认知。其核心在于通过内在超越实现与天理、自然的和谐统一。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可参考《尚书》《荀子·解蔽》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案兵巴林变化不测冰峰逼晚波咤踣坠常满仓扯大逞学螭额逴覆词严义密葱灵簇簇翠气麤语刀笔老手大训雕掞递代钝惛敦序二屋里封筒丰邑刮马儿核丝胡搊回馈壶芦获铎翦草除根捡押交授警示进股锦心眷存绝唱阃公纍絷连枝并头裂石穿云理文笼门弭从弄水膨大洽普瞿卢折娜人等手録说怀缌功思鸟条入叶贯猥凡象马枭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