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指有疑暫缺的字。後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寫出的文句。《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古之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知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史之闕文,聖人所慎,若依義棄奇,則可與正文字矣。” 唐 韓愈 《複仇狀》:“最宜詳於律,而律無其條,非闕文也。蓋以為不許復讐,則傷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訓。”
(2).脫漏的字句。 唐 元稹 《獨孤朗授尚書都官員外郎制》:“竄定闕文,裁成義類。”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上:“今閲二篇,又無是一句,信有闕文。” 魯迅 《花邊文學·“……”“□□□□”論補》:“‘□□’是國貨《穆天子傳》上就有這玩意兒,先生教我說:是阙文。”
(3).猶佚文。 晉 陸機 《文賦》:“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賦》:“儲西國之闕文,採 東京 之逸記。”
(4).猶省文。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惟翰林茶酒司止稱‘翰林司’,蓋相承闕文。”
“阙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文獻學和訓诂學含義,主要指古代文獻典籍中存在的文字缺失現象。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字源與本義 “阙”本義指宮門前兩側的樓台,引申為“空缺、缺失”;“文”指文字、文辭。“阙文”即指文本中缺失的文字部分。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阙者,門觀也。引申為凡空之偁……凡經典阙誤之字,可于此得其例矣。”
二、詞典釋義
文字缺漏
指古籍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因遺漏、損毀或人為删削導緻的文字缺失。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缺疑不書或脫漏之文。”
例:《論語·衛靈公》中“吾猶及史之阙文也”,即孔子感歎自己尚能看到史書中存疑空缺不書之處(古史官遇有疑而不決之事則空缺不記)。
存疑待考
指作者或整理者因證據不足、無法确定内容而有意留白,體現嚴謹的治學态度。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強調:“史之阙文,聖人不敢益。”
避諱空缺
古代因避諱君主或尊長之名,故意空缺某字不寫(或作缺筆處理),形成特殊的“阙文”。如唐代避李世民諱,将“世”字寫作“卅”或直接空缺。
三、文獻學意義
“阙文”是校勘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學者通過比對不同版本、利用出土文獻(如甲骨、簡帛)或借助訓诂知識,試圖補全阙文以恢複文本原貌。例如,敦煌遺書中發現的《老子》寫本,為傳世本中的阙文提供了校補依據。
權威參考來源:
“阙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原指有疑暫缺的字
古代史官遇到不确定的文字時,會暫時空缺以待考證,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态度。例如《論語·衛靈公》中提到“吾猶及史之阙文也”,即孔子感歎自己還能看到史書中的存疑空缺之處。
引申為有意存疑的文句
後世将這種“存疑”方式擴展至文學創作中,指作者故意保留未寫出的内容,留給讀者思考。如唐代韓愈在讨論律法時提到“非阙文也”,強調某些條文空缺是出于特定考量。
脫漏的字句
指文獻傳抄或保存過程中出現的文字缺失。例如宋代姚寬在《西溪叢語》中考證古籍時指出“信有阙文”,說明文本存在脫漏。
佚文或省文
部分文獻将“阙文”與散佚文獻(佚文)或簡略寫法(省文)關聯。如晉代陸機《文賦》中“收百世之阙文”,即指搜集曆代散失的文字。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阙文”多用于古籍校勘領域,描述文本殘缺現象,例如“這部古籍雖經整理,仍多阙文”。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釋義及古代文獻用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文心雕龍》等原文。
倍年北緯碧濑禅法愁促打扳彈剝丁丑定朔都公繁錯飛遁鳴高工作台國防大學珩磨赫濯候置虎鬭龍争矯舉錦軒赍捧刊摘塊體狂狂困獘勞勤涼室列叙迷迷怔怔冥合靡細裊亸蹑毬樸誠劈畫乾劉淺阙青雲意軟塵土山朶沈痾神禦麝檀視爲兒戲水珠菽麥肆察私記索辨套馬天高地下天損曈胧猥冒魏紫烏黑伍籍物祖顯得小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