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指有疑暫缺的字。後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寫出的文句。《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古之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知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史之闕文,聖人所慎,若依義棄奇,則可與正文字矣。” 唐 韓愈 《複仇狀》:“最宜詳於律,而律無其條,非闕文也。蓋以為不許復讐,則傷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訓。”
(2).脫漏的字句。 唐 元稹 《獨孤朗授尚書都官員外郎制》:“竄定闕文,裁成義類。”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上:“今閲二篇,又無是一句,信有闕文。” 魯迅 《花邊文學·“……”“□□□□”論補》:“‘□□’是國貨《穆天子傳》上就有這玩意兒,先生教我說:是阙文。”
(3).猶佚文。 晉 陸機 《文賦》:“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賦》:“儲西國之闕文,採 東京 之逸記。”
(4).猶省文。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惟翰林茶酒司止稱‘翰林司’,蓋相承闕文。”
“阙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原指有疑暫缺的字
古代史官遇到不确定的文字時,會暫時空缺以待考證,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态度。例如《論語·衛靈公》中提到“吾猶及史之阙文也”,即孔子感歎自己還能看到史書中的存疑空缺之處。
引申為有意存疑的文句
後世将這種“存疑”方式擴展至文學創作中,指作者故意保留未寫出的内容,留給讀者思考。如唐代韓愈在讨論律法時提到“非阙文也”,強調某些條文空缺是出于特定考量。
脫漏的字句
指文獻傳抄或保存過程中出現的文字缺失。例如宋代姚寬在《西溪叢語》中考證古籍時指出“信有阙文”,說明文本存在脫漏。
佚文或省文
部分文獻将“阙文”與散佚文獻(佚文)或簡略寫法(省文)關聯。如晉代陸機《文賦》中“收百世之阙文”,即指搜集曆代散失的文字。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阙文”多用于古籍校勘領域,描述文本殘缺現象,例如“這部古籍雖經整理,仍多阙文”。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釋義及古代文獻用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文心雕龍》等原文。
阙文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缺少文字”或者“欠缺文字”的意思。它是由兩個字部分組成:阝和文。
阙的部首是阝,它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阜土”的意思。阝的筆畫數為5。文的部首是文,它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文化”的意思。文的筆畫數為4。
阙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許多國家或地區的文字發展都存在一些欠缺或缺失的情況,因此出現了阙文這個詞來表示這種缺失。
阙文的繁體字為闕文。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阙文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闕文”。阙這個字在古代沒有防守不住的意思,而是指城門之内的一種建築。
1. 這篇文章缺少了幾個字,是阙文狀态。
2. 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阙文的地方。
阙文的組詞可以有:阙文狀态、阙文記錄、阙文之處等。
阙文的近義詞可以有:缺文、欠字。反義詞可以有:有文、完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