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釁的意思、亡釁的詳細解釋
亡釁的解釋
逃亡的征兆。《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不在 程鄭 ,其有亡釁乎?不然,其有惑疾,将死而憂也。” 孔穎達 疏:“ 程鄭 身有罪禍,懼奔亡之釁。” 楊伯峻 注:“亡釁,逃亡之跡象。”
詞語分解
- 亡的解釋 亡 á 逃:逃亡。流亡。 失去:亡佚。亡羊補牢。 死:傷亡。死亡。 滅:滅亡。亡國奴。救亡。興亡。 滅殁卒興存 亡 ú 古同“無”,沒有。 滅殁卒興存 筆畫數:; 部首:亠; 筆順編號:
- 釁的解釋 釁 (釁) ì 古代用牲畜的血塗器物的縫隙:釁鐘。釁鼓。 縫隙,感情上的裂痕,争端:釁隙。釁端(争端)。挑釁。尋釁。 以香熏身:釁浴。 筆畫數:; 部首: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亡釁"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需從構詞法和曆史語義兩個維度解析:
一、詞素解析
-
"亡"的古義含三層次:
- 逃亡:《說文解字》釋"亡"為"逃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失之偁"
- 消亡:《廣韻》武方切注音,表"無"義,《論語·顔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即用此解
- 死亡:後起義項,《漢書·李廣傳》"軍亡導,或失道"即含殒命意
-
"釁"的語義場:
- 祭祀儀式:《禮記·月令》"釁龜策"鄭玄注"殺牲以血塗之"
- 争端間隙:《左傳·桓公八年》"仇有釁,不可失也"杜預注"釁,瑕隙也"
- 災禍預兆:《國語·魯語》"若鮑氏有釁,吾不圖矣"韋昭解"釁,兆也"
二、複合詞義項
結合《漢語大詞典》與《故訓彙纂》的考釋,"亡釁"存在兩種訓釋體系:
- 逃亡征兆說:取"亡"之逃亡義與"釁"之預兆義,指逃亡的前兆,見于《周禮·春官》賈公彥疏引鄭玄注
- 死亡争端說:取"亡"之死亡義與"釁"之隙怨義,指引發死亡的禍端,此解見《春秋公羊傳注疏》徐彥疏
三、學術争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定,如《後漢書·南匈奴傳》"單于安國立,國中骨肉生釁"的"釁"即與"亡"組合使用,此處應解作内部矛盾引發的逃亡事件。
網絡擴展解釋
“亡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逃亡的征兆或迹象,多用于描述因罪禍或危機而可能引發逃亡的預兆。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義分解:
- 亡:本義為逃亡、失去,引申為死亡、滅亡()。
- 釁:原指器物縫隙,後引申為争端、征兆,此處指“迹象”()。
2.出處與引文
-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不在程鄭,其有亡釁乎?”()
此句意為:程鄭(人物名)已居高位卻謀求退路,若非有逃亡的迹象,則可能身患重病或臨近死亡。
3.學者注解
- 孔穎達(唐代經學家)疏:“程鄭身有罪禍,懼奔亡之釁。”指出程鄭因罪禍而懼怕逃亡的征兆()。
- 楊伯峻(現代學者)注:“亡釁,逃亡之迹象。”進一步明确其詞義()。
4.用法與語境
- 古代用法:多用于描述政治或社會動蕩中人物的潛在危機,如官員因罪責或戰亂顯露逃亡端倪。
- 現代應用:該詞現已罕見,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
提示
若需進一步探究《左傳》相關背景或古漢語詞彙演變,可參考權威古籍注解或語言學論著。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樓八落崩浪博采衆議駁正陳見吃糧不管事大紅大緑黨風誕命導以取保遞日番更飯牛反潛機風龍陣高暢功德天貴不期驕龜符規襲國財行政複議節性禁獵老腦筋蓮瓣流星掣電門旗廟田目内眦溺器偏寶憑幾據杖披閲籤事錢塘潮千岩競秀器貢清微勤略親冒矢石祇樹林禳祭戎服傘檐束柴四部彈性縧旋髫男桐馬銅辇惋恻蓊郁無緣相及鹹擢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