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釁的意思、亡釁的詳細解釋
亡釁的解釋
逃亡的征兆。《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不在 程鄭 ,其有亡釁乎?不然,其有惑疾,将死而憂也。” 孔穎達 疏:“ 程鄭 身有罪禍,懼奔亡之釁。” 楊伯峻 注:“亡釁,逃亡之跡象。”
詞語分解
- 亡的解釋 亡 á 逃:逃亡。流亡。 失去:亡佚。亡羊補牢。 死:傷亡。死亡。 滅:滅亡。亡國奴。救亡。興亡。 滅殁卒興存 亡 ú 古同“無”,沒有。 滅殁卒興存 筆畫數:; 部首:亠; 筆順編號:
- 釁的解釋 釁 (釁) ì 古代用牲畜的血塗器物的縫隙:釁鐘。釁鼓。 縫隙,感情上的裂痕,争端:釁隙。釁端(争端)。挑釁。尋釁。 以香熏身:釁浴。 筆畫數:; 部首: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亡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逃亡的征兆或迹象,多用于描述因罪禍或危機而可能引發逃亡的預兆。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義分解:
- 亡:本義為逃亡、失去,引申為死亡、滅亡()。
- 釁:原指器物縫隙,後引申為争端、征兆,此處指“迹象”()。
2.出處與引文
-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不在程鄭,其有亡釁乎?”()
此句意為:程鄭(人物名)已居高位卻謀求退路,若非有逃亡的迹象,則可能身患重病或臨近死亡。
3.學者注解
- 孔穎達(唐代經學家)疏:“程鄭身有罪禍,懼奔亡之釁。”指出程鄭因罪禍而懼怕逃亡的征兆()。
- 楊伯峻(現代學者)注:“亡釁,逃亡之迹象。”進一步明确其詞義()。
4.用法與語境
- 古代用法:多用于描述政治或社會動蕩中人物的潛在危機,如官員因罪責或戰亂顯露逃亡端倪。
- 現代應用:該詞現已罕見,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
提示
若需進一步探究《左傳》相關背景或古漢語詞彙演變,可參考權威古籍注解或語言學論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亡釁》的意思
《亡釁》指的是失去戰鬥能力或遭遇戰敗的情況。在古代戰争時期,當一方軍隊失敗或被擊敗後,通常使用這個詞來描述他們的失敗和潰敗。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亡釁》分為兩個部首:亠和血。
其中,亠(豆字頂部的一橫)是由2個筆畫構成,血(左邊是丿,右邊是一)是由2個筆畫構成。
來源和繁體字
《亡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器制造和戰争行動。繁體字為「亡」和「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亡」字的上半部分是「㐌」,下半部分是「亽」,「釁」字的上半部分是「大」,下半部分是「十」。
例句
1. 駐守的部隊在敵人的猛烈攻擊下亡釁。
2. 他在追求目标的路上亡釁了。
相關詞彙
組詞:亡國(國家滅亡)
近義詞:戰敗、潰敗
反義詞:勝利、成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