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傳鸮鳥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負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蛙神》:“自妾入門,為汝家田增粟,賈益價,亦復不少。今老幼皆已溫飽,遂如鴞鳥生翼,欲啄母睛邪!” 呂湛恩 注:“ 張華 《禽經》:‘梟鴟害母。’注:‘梟在巢,母哺之。羽翼成,啄母睛翔去。’”
“鸮鳥生翼”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成語比喻忘恩負義的行為。典故源于鸮鳥(貓頭鷹)的傳說:幼鳥被母鳥哺育長大,羽翼豐滿後卻啄食母鳥的眼睛後離去,象征受恩者反噬恩人。
該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批判語境,強調對忘恩行為的譴責。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
《鸮鳥生翼》意為鸮鳥長出翅膀,形容事物日漸成形或逐漸完善。比喻人才逐漸形成或事物逐漸發展壯大。
《鸮鳥生翼》的部首是鳥,總筆畫數為11。
《鸮鳥生翼》的造字來源于《離騷》:常時造物與我同辭。《莊子》也有使用過類似的表達:“鳳生于深林,不如鳥之有文。”後來演化為現代成語,用于描述事物逐漸形成或人才逐漸成長。
《鸮鳥生翼》是《鸮鳥生翼》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作“鴞鳥生翼”。
他經過多年的刻苦努力,終于鸮鳥生翼,成為一名出色的音樂家。
鳥語花香、羽毛豐滿、翼翼可比。
日月如梭、蓬勃發展、鵬程萬裡。
秋水共長天一色、原地踏步、一成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