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腸債”。比喻常挂心頭的煩惱事。《水浒傳》第二八回:“我不要留這一頓寄庫棒,寄下倒是鈎腸債,幾時得了!”
“鈎腸債”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指像債務一樣時常挂在心頭、難以釋懷的煩惱事,比喻長期困擾人的心事或未解決的牽挂。其結構為偏正式短語,常作賓語使用,如“那是一筆鈎腸債”。
2. 出處與例句
源自《水浒傳》第二八回:“我不要留這一頓寄庫棒,寄下倒是鈎腸債,幾時得了!”。此處通過武松的台詞,生動體現了對“未了之事”的焦灼感。
3. 比喻延伸
現代用法中,該詞不僅指實際債務,還可引申為情感糾葛、工作壓力等長期困擾人的問題,強調心理層面的持續性負擔。
4. 近義與關聯
與“心頭大石”“耿耿于懷”等詞義相近,但更突出“如債務般難以擺脫”的特性。
鈎腸債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因為内心認為欠下了太多的債務而感到内疚、焦慮和痛苦的心情。
鈎腸債的拆分部首是鈎(钅)和腸(纟),其中鈎部首也可以寫作鈎子。鈎部首在四角號碼中排第 1 位,腸部首在四角號碼中排第 120 位。鈎腸債共有16個筆畫。
《鈎腸債》一詞最早出自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一書。文中寫到,“今欠與人,腸言肺語,成鈎腸債,則昆弟之道薄矣。”意即形容欠債之人對被債主追讨時的焦慮、内疚之情。
鈎腸債的繁體字為「鉤腸債」。
在古時候,鈎腸債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如「鈎腸債」或「鉤腸債」等。由于漢字的演變,一些部首的寫法可能存在差異。
1. 他欠下的巨額債務一直挂在心頭,成為他的鈎腸債。
2. 她為了還清鈎腸債,日夜拼命工作。
3. 他對于自己的欠債感到鈎腸債,無法安心。
欠債、債務、焦慮、内疚、痛苦。
心痛、内心不安、憂心忡忡。
心安理得、無債一身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