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teel] 形容人言談、舉止文雅
亦作“ 文謅謅 ”。舉止斯文貌。《儒林外史》第五四回:“又走進一個人來,搖着白紙詩扇,文縐縐的。”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一章:“雖然, 道靜 講的有點文謅謅她聽不太懂,但她還是挺高興地聽她講。”亦省作“ 文縐 ”、“ 文謅 ”。《水浒傳》第九十回:“那漢道:‘不必文謅了,有肉快切一盤來,俺吃了,要趕路進城公幹。’” 蕭軍 《八月的鄉村》六:“他有點不大喜歡 蕭明 了,那是因為他太文绉呢!”
“文绉绉”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én zhōu zhōu(部分方言或舊讀為 wén zhòu zhòu),主要用于形容人的言談舉止文雅、有文學修養,但有時也隱含過度修飾或脫離口語化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文绉绉”既可用于褒揚文雅氣質,也可調侃脫離實際的修飾,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儒林外史》《水浒傳》等文學作品。
《文绉绉》是一個形容詞,意指文章或言辭華麗、細緻、優美的樣子。它可以用來形容文筆或者言辭辭藻華麗、文辭精緻的作品。
《文绉绉》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文”的部首為“文”字,總筆畫為四畫;“绉”的部首為“纟”字,總筆畫為五畫;最後一個“绉”的部首同樣是“纟”字,總筆畫為五畫。
《文绉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描寫技巧。在古代,文人騷客崇尚表達意境和情感,往往會運用花辭蕊語、借物抒懷等手法來營造出華麗、細緻的文辭風格。因此,“文绉绉”一詞就用來形容這種文辭風格。
在繁體字中,《文绉绉》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文绉绉》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文繍繍”,其中“繍”字就是“绉”的古體字。
1. 他的文章寫得非常文绉绉,讀起來像是享受一場藝術盛宴。
2. 她的演講詞句文绉绉,給人一種高雅精緻的感覺。
- 文采斐然:形容文辭華美、優美動人。
- 文筆煊赫:形容文章的文采很高、辭章雄偉。
- 文章辭藻華麗:指文筆或言辭非常華麗、講究修辭技巧。
- 辭章華美:形容文辭華麗、修辭巧妙。
- 辭藻華麗:形容文章或言辭的修辭手法十分華麗。
- 簡練明了:形容文章或言辭簡潔明了,不啰嗦、不繞彎子。
- 平實樸素:形容文章或言辭樸實、不矯揉造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