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的意思、從道的詳細解釋
從道的解釋
依從正道。《易·複》:“中行獨復,以從道也。”《荀子·臣道》:“‘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史記·蒙恬列傳》:“願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 唐 李翺 《從道論》:“是則和者人之喜,默者人之怒,吾寧從道而罹怒乎?寧違道而從衆乎?斯所謂辨難易而榷是非矣。”
詞語分解
- 從的解釋 從 (從) ó 依順:順從。盲從。從善如流。 采取,按照:從優。 跟隨:願從其後。 跟隨的人:侍從。仆從。 參與:從業。從政。投筆從戎。 由,自:從古至今。從我做起。 次要的:主從。從犯。 宗族中次于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網絡擴展解釋
“從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依從正道,強調遵循道德規範、法律紀律及社會禮儀。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核心定義:指個人言行需符合道義準則,遵守社會規範,體現積極的道德品質。
- 經典出處:
- 《易經·複卦》:“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 《荀子·臣道》:“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
這些典籍強調“道”高于權威,需以道德為根本行事準則。
2.使用場景
- 個人行為:形容人言行端正,如“從道義上講,不應利用詐唬手段牟利”。
- 社會引導:用于教育或勸誡,提醒遵守法律與道德,例如“從道需明辨是非,而非盲從大衆”。
3.哲學内涵
- 道與權的辯證:古代思想中,“從道”常與“從君”對比,主張在道義與權力沖突時,應以道義為先。
- 實踐意義:唐代李翺在《從道論》中提出“甯從道而罹怒,不違道而從衆”,體現堅守原則的價值觀。
4.近義與關聯概念
- 近義詞:循道、守正、遵法。
- 反義詞:悖道、違理、逆法。
5.現代應用
- 社會規範:如交通法規遵守、職業道德踐行等場景中,均可強調“從道”精神。
- 文化傳承:作為中華傳統價值觀的一部分,融入當代道德教育體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荀子》《易經》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從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描述從事道德修養、修身養性的過程。下面給你詳細解釋一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 意思:《從道》意味着追求道德品質和精神修養的過程。它強調了一個人要從内心深處去積極塑造自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 拆分部首和筆畫:《從道》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從和道。其中,“從”是左右結構的上部分,表示跟隨,具有從事的意思;“道”是上下結構的字,表示道德、道理等。“從道”的總筆畫數為12。
- 來源:《從道》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強調了個體要從事道德修養的過程,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升華。
- 繁體:繁體中文中,《從道》的寫法為「從道」。
-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我了解的資料,《從道》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簡化字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 例句:一位智者曾說過:“唯一的從道之路就是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 組詞:從道德、從道德修養、從道理、從道義、從道德規範等。
- 近義詞:修身養性、道德修養、道德升華等。
- 反義詞:違背道德、放任自流、與道相悖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滿足你對《從道》這個詞的各個方面的了解。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