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的意思、從道的詳細解釋
從道的解釋
依從正道。《易·複》:“中行獨復,以從道也。”《荀子·臣道》:“‘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史記·蒙恬列傳》:“願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 唐 李翺 《從道論》:“是則和者人之喜,默者人之怒,吾寧從道而罹怒乎?寧違道而從衆乎?斯所謂辨難易而榷是非矣。”
詞語分解
- 從的解釋 從 (從) ó 依順:順從。盲從。從善如流。 采取,按照:從優。 跟隨:願從其後。 跟隨的人:侍從。仆從。 參與:從業。從政。投筆從戎。 由,自:從古至今。從我做起。 次要的:主從。從犯。 宗族中次于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專業解析
“從道”一詞在漢語中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與哲學意蘊,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釋義:
一、基本釋義與字形溯源
“從道”由“從”與“道”二字構成:
- 從(cóng):本義為“相隨而行”,《說文解字》釋為“隨行也”,引申為“遵從、依順”。
- 道(dào):原指“道路”,後升華至哲學範疇,指宇宙規律、道德準則或真理,《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即其體現。
二字結合,字面意為“遵循大道”,強調對真理或倫理規範的服從。
二、哲學與倫理内涵
- 儒家視角
儒家視“從道”為道德實踐的核心。孔子提出“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主張個體應終身追隨仁義之道。孟子進一步強調“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孟子·盡心》),賦予其舍生取義的崇高性。
- 道家闡釋
道家之“道”指自然法則。《道德經》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從道”即順應自然規律,摒棄人為幹預,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
三、社會應用與價值導向
- 行為準則:如《禮記·中庸》載“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要求言行符合道德規範。
- 法律與制度:傳統司法觀念中“法不外乎人情”,實質是法律對公序良俗(即“道”)的遵從。
- 現代延伸:當代語境下,“從道”常指堅守職業倫理(如醫德、師德)或社會公義,如“從道不從君”體現獨立人格精神。
四、文化意象與成語關聯
- 相關成語:
- “替天行道”:代行天道正義(《水浒傳》主題)。
- “道法自然”:行為契合宇宙規律(道家核心思想)。
- 象征意義:在文學與藝術中,“從道”常隱喻對理想或信仰的忠誠,如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執着。
“從道”超越字面意義,凝結了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内聖外王”的倫理觀。其精神内核——對真理與道德的恪守,至今仍是中華文化價值觀的重要支柱,指引個體在複雜社會中保持初心,踐行善念。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商務印書館)
-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
- 施耐庵《水浒傳》(人民文學出版社)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從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依從正道,強調遵循道德規範、法律紀律及社會禮儀。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核心定義:指個人言行需符合道義準則,遵守社會規範,體現積極的道德品質。
- 經典出處:
- 《易經·複卦》:“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 《荀子·臣道》:“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
這些典籍強調“道”高于權威,需以道德為根本行事準則。
2.使用場景
- 個人行為:形容人言行端正,如“從道義上講,不應利用詐唬手段牟利”。
- 社會引導:用于教育或勸誡,提醒遵守法律與道德,例如“從道需明辨是非,而非盲從大衆”。
3.哲學内涵
- 道與權的辯證:古代思想中,“從道”常與“從君”對比,主張在道義與權力沖突時,應以道義為先。
- 實踐意義:唐代李翺在《從道論》中提出“甯從道而罹怒,不違道而從衆”,體現堅守原則的價值觀。
4.近義與關聯概念
- 近義詞:循道、守正、遵法。
- 反義詞:悖道、違理、逆法。
5.現代應用
- 社會規範:如交通法規遵守、職業道德踐行等場景中,均可強調“從道”精神。
- 文化傳承:作為中華傳統價值觀的一部分,融入當代道德教育體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荀子》《易經》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地栗保母暴稅拔山舉鼎髟髟賓服冰炭逼年勃姑博斯騰湖恻念查閲崇山峻嶺牀筵出鑪銀辭力雌蕊戴愛蓮大楷地圖學多倍體鵝毛素匪石之心槁卧公侯幹城猴急畫眉墨謊詞講古論今将尉踐行即是欿憾控率空調機臘冽婪官冷節梁台論坐鳴晨名同實異鳴鐘鼓溺心炮食被褐藏輝疲懶其道亡繇青城旗幟全烝仁鄙誓券恕辭書帷四環素太陽膏跳鱗吞吐現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