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 王谟 輯本 漢 崔寔 《四民月令》:“ 齊 人呼寒食為冷節。以麯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 唐 韓偓 《寒食日沙縣雨中看薔薇》詩:“何處遇薔薇,殊鄉冷節時。” 宋 王禹偁 《清明日獨酌》詩:“一郡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清 黃景仁 《摸魚兒·寒食漫興》詞:“夢驚回,今朝冷節,天陰難得窗亮。”
“冷節”有兩種不同語境下的含義:
指寒冷的季節,特指冬天。由“冷”(寒冷)和“節”(時節)組成,用于描述冬季的寒冷氣候或景象。
使用場景:常見于天氣描述、文學作品或日常對話中,如“冷節已至,萬物沉寂”。
指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日(古代寒食禁火,需食冷食,故稱“冷節”)。例如:
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描述氣候多指冬季;若涉及傳統節日或古籍引用,則指寒食節。兩種含義均具有曆史淵源,但現代使用中“寒食節”的别稱更為少見。
冷節是指寒冷的季節,特指冬天的時候。冷節與寒節、冬節是相近詞義。
冷節的拆分部首是冫(水冰)和礻(示申示旨示例)。冷節的總筆畫數為10。
冷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成。其中,冷指的是寒冷的意思,作為形容詞用來形容天氣或環境的寒冷。節指的是時間的劃分,特定的時間段。
冷節的繁體字為「冷節」。
在古代漢字中,冷用「冫」和「到」字的組合形式表示,節則使用「⺙」和「月」字的組合形式表示。
1. 寒冷的冷節讓人不禁想要呆在溫暖的屋子裡。
2. 冷節到了,人們紛紛穿上厚厚的冬衣來禦寒。
寒冷、天寒、寒冬、嚴寒、寒涼、冷風、寒食、寒冰、冷凍。
寒節、冬節、寒冷節氣。
熱節、暖節、夏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