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侯:古時爵位;幹:盾;城:城池;幹城:比喻捍衛。指為公侯抵禦外侮的武将。
《詩經?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公侯幹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詞義解析
出處與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幹城。”,後元代陸仁的詩作中也有引用,如“公侯幹城民父母,官軍見賊莫遁逃”。
用法與延伸
讀音注意
成語中“幹”讀作gān(第一聲),而非“gàn”。
這一成語通過具象的防禦工具(盾與城牆)比喻人才的價值,體現了古代對軍事将領的重視,語言凝練且富有畫面感。
《公侯幹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卑微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得到官位或者權力,取得了較高的地位。
公侯幹城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土,并且它們的總筆畫數量為22。
《公侯幹城》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高祖本紀》,意為卑微之人得到侯王的地位。在這本曆史著作中,劉邦讓一位原本是牧羊人的人當上了國君的官員,因此,他用這個成語形容這個人的晉升。
對應的繁體字是「公侯乾城」。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公侯幹城」的字形會稍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和現代字體相似。
他來自貧苦家庭,但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勤奮,最終做到了地方官,真可謂是一位典型的公侯幹城。
公家、侯爵、幹勁、城池
出人頭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地主、貴胄、官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