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髟髟的意思、髟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髟髟的解釋

(1).毛發長貌。 北周 庾信 《竹杖賦》:“髮種種而愈短,眉髟髟而競長。” 倪璠 注:“眉髟髟者,言眉之長垂如髮也。” 唐 皮日休 《寄題鏡岩周尊師所居》詩:“八十餘年住 鏡巖 ,鹿皮巾下雪髟髟。” 清 姜葆初 《<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笑見女史鬢髟髟,天吳紫鳳繡垂縿。”

(2).謂草木枝葉長垂貌。 清 張鑒 《冬青館古宮詞》之一三一:“ 邗江 楊柳碧髟髟,銀燭經宵照舞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髟髟”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毛發或須發長而下垂、散亂的樣子。其核心含義側重于描述毛發長而蓬松、飄動的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意思:

  1. 字源與結構:

    • “髟”字本身就是一個部首(讀作 biāo 或 shān),《說文解字》解釋為“長發猋猋也”,本義指毛發長而下垂飄動的樣子。它通常作為形旁出現在與毛發相關的字中(如鬓、髻、髦、鬃等)。
    • “髟髟”是由“髟”字重疊而成的疊詞(AA式)。在漢語中,疊詞常用來加強形容的程度或描繪某種狀态。“髟髟”正是通過重疊,更生動地強調和描繪了毛發長而散垂、飄動的形象。
  2. 核心釋義:

    • 形容毛發長而下垂、飄散的樣子。 這是“髟髟”最核心、最常用的意思。它描繪的是一種視覺上的狀态:毛發(可以是頭發、胡須、動物的鬃毛等)不僅長,而且是披散着、自然垂落或隨風飄動的,給人一種蓬松、茂密甚至略帶淩亂或飄逸的感覺。
    • 側重狀态而非長度: 雖然含有“長”的意味(因為短毛不易呈現“下垂飄動”之态),但“髟髟”更側重于描繪毛發呈現出的“下垂”、“散亂”、“飄動”的動态或靜态外觀,而非單純強調長度本身。它傳遞的是一種視覺上的整體印象。
  3. 古籍文獻中的用例(體現釋義):

    • 雖然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例證。例如,在《漢語大字典》等大型辭書中,可能會引用古代文獻如《廣韻》、《集韻》或詩詞中的句子來佐證其義。
    • 一個典型的文學化描述可見于古詩文,如用以形容老人或隱士的長須白發在風中飄拂(“須眉髟髟”),或形容駿馬奔馳時長鬃飛揚(“馬鬣髟髟”)。這些用法都緊扣“長而下垂飄動”的核心意象。
  4. 意象與聯想:

    • 使用“髟髟”一詞,往往帶有一定的文學性或描繪性色彩。它能喚起讀者對毛發茂盛、自然披散、隨風舞動等畫面的聯想。
    • 有時可能隱含一絲蒼老(如白發髟髟)、野性(如獅鬣髟髟)或飄逸不羁(如隱士須髯髟髟)的意味,這取決于具體的語境和描述對象。

“髟髟”是一個形容毛發狀态的疊詞,其詳細意思是指毛發(頭發、胡須、鬃毛等)長而蓬松、下垂、飄散的樣子。它源于“髟”部首的本義,通過疊用強化了毛發披垂、飄動的視覺形象,常用于文學性的描繪中。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髟髟”一詞的解釋如下:

  1. 讀音與字形
    “髟”是單字,讀作biāo(音同“标”),其字形由“長”(表示長發)和“彡”(表示毛發)組合而成,本義指長發披垂的樣子。疊詞“髟髟”讀音為biāo biāo,屬于疊字用法。

  2. 詞義解析
    “髟髟”主要用于形容毛發濃密、蓬松或飄動的狀态,例如:

    • 古籍中描述頭發或動物毛發長而蓬松,如“髟髟白發”;
    • 詩詞中可引申為草木枝葉茂盛披拂的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3. 使用場景與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為罕見,多見于古代文獻或文學創作中。若需準确理解其含義,建議結合上下文分析。例如《詩經·小雅》中的“彼髟者發”可能描述頭發長而飄動的樣貌。

  4. 相關拓展
    類似結構的漢字如“鬃”“鬣”等,均與毛發相關,但“髟”更側重自然垂落的動态感。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例證,可查閱《說文解字》或《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室屋漏捕告才幹出群倒下低凹諜知頂磚頭伐謀風行草靡風籟鳳曲附呈負局割有廣陵散賀辭紅本糇粻滑律歡傳畫屏春回駁火冒三丈假貨健談盡夕際幸狷狷曠古未聞理度賃耳傭目淩晨零珠碎玉律學門範民典鬧花燈泥水匠菩薩面暴衣露冠釺撥欺藐若苟筮蔔石友霜風疏落説那裡話泰交大山小山透信圖們江蛙鳴蟬噪偎隴兒齆鼻霧光寤言西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