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wallow and spit;take in and send out in large quantities]∶吞入吐出,比喻大量進出
這個港口一年可吞吐三千萬噸貨物
(2) [mince the word]∶形容言語文章條理不清,意思含糊
吞吐其詞
(1).吞進和吐出。比喻出納、隱現、聚散等變化。 南朝 宋 鮑照 《登大雷岸與妹書》:“吞吐百川,寫洩萬壑。” 唐 盧仝 《月蝕》詩:“奈何萬裡光,受此吞吐厄。” 宋 範成大 《望海亭賦》:“驚玉池之破碎,漾銀盤而吞吐。”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城南錄》:“煙靄雲濤,吞吐變化。” 趙光榮 《裡湖紀遊》詩:“神物在天池,煙雲與吞吐。”
(2).指道家的吐納之術。 晉 葛洪 《抱樸子·極言》:“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
(3).傾訴;談吐。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二折:“難吞吐,沒氣路,短嘆長籲。愁腸似火,雨淚如珠。” 清 江炳炎 《念奴嬌·雍正甲辰》詞:“因念煖酒扶春,含毫意邈,吞吐淹羣雅。”
(4).言語支吾,含混不清。 明 單本 《蕉帕記·議婚》:“我適纔言詞吞吐,思歟,這姻緣可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生方讀,驚問所來,詞涉吞吐。” 老舍 《趙子曰》第二十:“作官的時候出鋒頭是心裡的勁兒,越吞吐掩抑越見長處。”
“吞吐”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以下是詳細釋義及用法說明:
大量進出(比喻大量流動或處理)
常用于形容物流、交通等領域的規模,如“港口吞吐量”“貨物吞吐”。例如:“這個港口一年可吞吐三千萬噸貨物”。
言語含混不清
指說話猶豫、不直截了當。如“他吞吞吐吐,不肯交代問題”,或元曲《蝴蝶夢》中“難吞吐,沒氣路,短歎長籲”。近義詞包括“含糊”“朦胧”等。
注意:以上釋義綜合了詞典、古籍及現代用例。若需更完整例句或文獻來源,可參考标注的網頁(如對應)。
吞吐是一個常用的動詞,表示将物體或信息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或者表示人或動物吃或喝東西。
吞吐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土,這也代表了食物進入口中。
根據《康熙字典》,吞吐的總筆畫數為14。
吞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粥言》中。繁體字“吞吐”在簡化字中保留了原本的形狀。
在古代,吞吐的寫法有所不同。《說文解字》中提到,古時候使用的是從口字旁的輔助主義偏旁,表示吞咽東西;而在《康熙字典》中,吞吐按照現代的字形标準進行書寫。
1. 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高效的物流系統,以提高貨物的吞吐速度。
2. 獅子吞吐了一塊肉,用力咀嚼它。
組詞:
吞食、吞咽、吞嚼、吞并
近義詞:
咽下、吞下、咀嚼
反義詞:
咳嗽、吐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