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沉溺心靈。《莊子·繕性》:“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使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
(2).潛沉心志。 明 唐順之 《答俞教谕書》:“但古人於藝以為聚精會神極深研幾之實,而今人於藝則以為溺心玩物争能好勝之具。” 宋 楊楫 《<雲谷雜記>題跋》:“予既嘉其為人,且慮其溺心於是,反緩其所當行者。”
溺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兩個層面解析:
“溺” 本義為淹沒于水,引申為沉湎、沉迷;“心” 指心智、精神。組合後表示“心神沉溺于某種事物而無法自拔”,強調過度投入導緻理性迷失的狀态。例如:
“溺心于名利,則失其本真。”
(沉溺于名利之心,會使人喪失本真。)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109頁)
定義:“沉迷不悟;心神被某種欲念所困。”
示例引證: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溺心于邪說者,必至悖逆天常。”
(沉迷錯誤學說者,終将違背人倫天道。)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80頁)
釋義:“過分迷戀;精神完全被某種事物占據。”
用法示例:“溺心遊戲,荒廢學業。”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52頁)
從古文語境分析:“溺”通“惄”,含“執念深重而心智蒙蔽” 之意,如《莊子·骈拇》“溺于俗者,失其真性”。
“溺心于物者,失其天和。”
(心神被外物奴役者,将喪失天然和諧。)
“學者須是收放心,不可溺心于外。”
(治學者應收束放縱之心,避免心神外馳沉溺。)
結論:“溺心” 指個體因過度沉迷某一事物而導緻心智迷失的狀态,蘊含對理性缺失的警示。其釋義紮根于漢語形義關聯與傳統文化中的心性觀,需在批判性語境中準确使用。
“溺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ì xī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沉溺心靈
指因過度追求外在形式或學識,導緻心靈被遮蔽或迷失。例如:
潛沉心志
指專注于某一領域,潛心鑽研的狀态。如明代唐順之在書信中形容“聚精會神極深研幾”,将技藝研究視為專注心志的體現,而非“争能好勝之具”。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帶有褒貶色彩: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
挨身版本保密貝葉宮兵操不以為意蠶箔蒼顔赤绋俦倫雠賊傳嬗摧锉德全調疎短兵接敦煌市督趣鵝黃酒帆颠泛霞反種風軌猦狸忿痛分直腐蝕關尺冠婚鼓撥國際标準書號骨頭骨腦花炬換嘴會審牋牍劍镡噍聱擊鼓催花衿甲憐忪邏莎面讦妙觀拈花微笑朋扇清瑩秀澈丘旦軀躬神仙魚隨斜宿居縮簡通關彤辇同體詳典霞章諧淑蟹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