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此。《莊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2).就是。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六:“僕即是鬼,何以雲無。”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即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表示“如此”
用于描述某種狀态或情況,例如《莊子·庚桑楚》中“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意為“如果不這樣,自然法則就會破壞它”。
表示“就是”
強調等同關系,如晉代幹寶《搜神記》中“僕即是鬼,何以雲無?”,意為“我正是鬼,為何說沒有?”。
與“既是”不同: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查看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即是》是一個成語,意為“正是這樣”、“就是如此”、“就是這個意思”等。
《即是》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皮”和“目”,拼音分别是“jí”和“shì”。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即是》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莊子·逍遙遊》:“取天地之正氣,卻日月之精華,貴長生之道,養老身之事,即是之謂也。”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即是」。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即是這個成語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代字形為「卽是」,其中的“卽”是“即”字的古體。
1. 他說的話即是事實的真相。
2. 這件事的結果即是他被解雇。
即是這個成語單獨使用,目前沒有構成其他組詞的用法。
1. 正是:正是和即是意思相近,都表示确實如此。
2. 就是:就是也可以用來表示事情的真相或者說法。
并非:并非是即是的反義詞,表示不是這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