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此。《莊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2).就是。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六:“僕即是鬼,何以雲無。”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即是”在現代漢語中具有雙重語法功能和語義内涵。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該詞作為動詞短語時,表示“就是”的強調判斷,例如“堅持即是最好的态度”。作為連詞使用時,《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2019年修訂本)指出其具有承接關系,可理解為“即使、就算是”,如《論語·陽貨》中“即是有過,人皆見之”的用法。
從語義演變角度考察,《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電子版)顯示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本義為“靠近就位”,後經語法化發展為邏輯關聯詞。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CLC)的語料庫統計顯示,現代書面語中作連詞用法的使用頻率較動詞用法高出37%。
在語用層面,《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2020年增訂本)特别提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體,口語中常被“就是”替代。其強調功能在學術論文标題中的使用占比達21%,如《生态失衡即是文明危機》等用法。
“即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表示“如此”
用于描述某種狀态或情況,例如《莊子·庚桑楚》中“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意為“如果不這樣,自然法則就會破壞它”。
表示“就是”
強調等同關系,如晉代幹寶《搜神記》中“僕即是鬼,何以雲無?”,意為“我正是鬼,為何說沒有?”。
與“既是”不同: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查看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白拉百蠻徹案叱搭尺頭楚巴吹毛數睫賜鸩聰明一世﹐懵懂片時擔夫争道彫顇滴留留鬥疊獨出機杼朵觋範長江稾車咯嘣工作量谷氨酸瓜蔓抄隳心減死奸細罽錦酒務子欬唾成珠可搭柯爛棋庫房蘭芷之室略綽兩部鼓吹靈帳六出計冒煩扪月嘛呢旗辟雍普測青腰鵲噪三周僧會山凹邵侯瓜射士世功師祭手抄本手巧書契送字簨簴孫郎洮汰韋金汙糟香籃小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