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誓券的意思、誓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誓券的解釋

天子頒賜功臣世代享受某種特權的文書。《金史·海陵紀》:“甲子,誓太祖廟,召 秉德 、 辯 、 烏帶 、 忽土 、 阿裡出虎 、 興國 六人賜誓券。”《元史·木華黎傳》:“丁丑八月,詔封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賜誓券、黃金印曰:‘子孫傳國,世世不絶。’”參見“ 鐵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誓券是中國古代帝王頒賜給功臣的特殊憑證文書,又稱“丹書鐵券”或“鐵券”,具有盟誓契約性質,是封建王朝維系君臣關系的重要制度工具。其核心含義與特征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以金屬材質(多為鐵質)鑄成、用朱砂書寫誓詞的契券。帝王通過頒發誓券與功臣締結盟約,承諾其子孫可世代享有免罪特權或特殊封賞,以示“山河帶砺,永存信誓”之意。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制度特征

  1. 形制與書寫

    鐵券形如瓦當,文字以丹砂填塗(故稱“丹書”),後演變為嵌金(“金書鐵券”)。内容分兩部分:右半叙述受券者的功勳,左半镌刻帝王承諾的免罪條款。

    來源:陶宗儀《辍耕錄·錢武肅鐵券》(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法律效力

    作為最高等級的信用憑證,誓券賦予持有者“恕死”特權,即免除死刑(謀反罪除外)。如《後漢書·祭遵傳》載光武帝賜券雲:“丹書鐵券,傳于無窮,恕卿九死,子孫三死。”

    來源:《後漢書》卷二十(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

  3. 曆史演變

    始于漢高祖封功臣,唐代制度化,明代發展至頂峰。明太祖朱元璋頒賜34份鐵券,現存最早的實物為唐昭宗賜吳越王錢镠的鐵券(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券文明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等條款。

    來源:《明史·輿服志》(中華書局);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藏品檔案。

三、文化意義

誓券既是君主籠絡功臣的政治手段,也反映了古代“信義”倫理與契約精神的結合。其“鐵契丹書”的形式,象征盟誓的不可篡改性與神聖性,成為後世“信守諾言”的文化符號。

來源:王國維《觀堂集林·漢魏博士考》(中華書局);《中國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權威參考文獻原文鍊接:

  1. 《漢語大詞典》釋義:http://www.hydcd.com/cd/htm15/103410.htm
  2. 唐錢镠鐵券高清影像:https://www.chnmuseum.cn/zl/jp/201908/t20190820_118504.shtml
  3. 《明史·輿服志》鐵券制度: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41857

網絡擴展解釋

“誓券”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不同來源的信息如下:

一、基本含義

“誓券”由“誓”(發誓、立誓)和“券”(契約、憑證)組合而成,字面意為通過立誓達成的契約或條款。它既可以指個人之間的鄭重承諾,也可特指古代帝王賜予功臣的特權憑證。

二、詳細解釋

  1. 作為帝王賞賜的文書
    在曆史文獻中,“誓券”多指天子頒賜功臣世代享有特權的官方文書。例如:

    • 《金史》記載,金海陵王曾賜予六位功臣誓券,以示恩寵;
    • 《元史》提到元太祖賜木華黎誓券,并刻“子孫傳國,世世不絕”于黃金印。
  2. 法律與儀式意義
    這類文書通常以隆重的儀式(如祭祖廟)頒發,具有法律效力,象征帝王與功臣間的契約,承諾其家族可長期保有特權。

三、相關概念

四、用法總結

“誓券”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現代語境中已不常見。其核心含義強調以誓言為基礎的權威性承諾,既可指個人信約,更常特指封建時代帝王對臣子的制度化恩賜。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金史》《元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圜並騖不得不不今不古參玩嗔嗔捶胸頓足春山大論德黑蘭會議仿單防禦州廢學該允幹熱臯繇宮戶宮龍觥觞官僚資本主義鼓厲話差懷藏儉鄙将功折過間架蛟鰐旌旗蔽日鞠拱類丑樂讬廉平六迷六像螺子黛每歲孟夏麼那明征平頂披心遷聲峭壁奇谲妻略奇門青野鳅海柔需扇蓋繕甲治兵順局俗籠踏心田甿頽天未免五屍鮮白響喨相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