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llage] 〈方〉∶村莊
(1).村莊。《新唐書·食貨志一》:“凡稅斂之數,書于縣門、村坊,與衆知之。” 元 王晔 《桃花女》楔子:“我們住的村坊,也有百十多家。” 林斤瀾 《新生》:“深山老林裡,有一個小小的村坊。”
(2).指村裡的人。《水浒傳》第二回:“﹝ 史進 ﹞尋思:這廝們大弄,必要來薅惱村坊。”《水浒傳》第三七回:“半夜三更,莫去敲門打戶,激惱村坊。”
“村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村坊(拼音:cūn fāng)在方言中通常指“村莊”,即鄉村中的聚居地。例如:“深山老林裡有一個小小的村坊”。該詞也泛指村裡的人,如《水浒傳》中提到“激惱村坊”,即指引起村民的不滿。
地理概念
指具體的村莊或鄉村區域。例如《新唐書》中記載,朝廷會将征稅數額公示于“村坊”,便于村民知曉。
人群概念
代指居住在村莊裡的人。如《水浒傳》中史進擔心“廝們大弄,必要來薅惱村坊”,意為惡徒可能騷擾村民。
“村坊”兼具地理和人文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新唐書》《水浒傳》等文獻。
村坊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表示鄉村地區的聚居區域,指的是一個較小的村莊。村是指由一定數量的家庭集中居住,有自己的社區組織和管理機構的聚居地。坊是指城市中的街區或區域,也可以指城市周邊的聚居地。因此,村坊合起來就是指鄉村中的聚居區域。
村坊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mù)和土(tǔ)。其中,木是指樹木,表示與植物有關;土是指土地,表示與地域有關。村有兩個筆畫,坊有四個筆畫。
村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古代漢字中,村字最早形狀為三個人站在田地旁邊,表示一種聚居的場所。而坊字最早形狀為方塊,并在方塊内部劃一條橫線表示街道。隨着時代的演變,村坊逐漸成為了表示鄉村聚居區域的詞語。
村坊的繁體字為「村坊」,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村字的寫法為「辰」和「員」結合,表示村落的形狀;坊字的寫法為「方」和「方」結合,表示街區的形狀。
1. 這個村坊裡的居民生活簡樸而甯靜。
2. 村坊周圍有茂密的樹林和肥沃的田地。
村落、鄉村、村莊、聚居、社區。
鄉村、村莊、聚落、營地、小鎮。
都市、城市、市區、市中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