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剔犀的意思、剔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剔犀的解釋

漆器名。 明 曹昭 《格古要論·古犀毗》:“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為貴。”《金6*6*梅詞話》第五五回:“隻見剔犀官桌上,列着幾十樣大菜,幾十樣小菜,都是珍羞美味。”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剔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剔犀是中國傳統漆器工藝中的一種重要裝飾技法,其核心特征是通過在器物表面交替髹塗多層不同顔色的漆層(通常為朱、黑二色),再以刀剔刻出紋樣,使漆層斷面呈現出規律性的色帶效果。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工藝定義與名稱由來

  1. 技法本質

    剔犀指在胎體上分層塗刷兩種以上色漆(以朱、黑為主),每層積累至一定厚度後,用刀在漆面雕刻紋飾,刻痕深度顯露不同色漆的斷面,形成“朱面黑線”或“黑面朱線”的視覺韻律。其名稱源于雕刻時剔除多餘漆層的過程及犀皮般的紋理效果《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吳山主編,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34423845)。

  2. 得名依據

    “剔”指雕刻技法,“犀”則形容漆層斷面如犀角肌理的層疊美感。明代黃成《髹飾錄》載:“剔犀有朱面、黑面、透明紫面。其紋皆如刻犀。”王世襄在《髹飾錄解說》中進一步闡釋:“因刀口斷面顯露不同色層,與犀角橫斷面層疊紋理相似,故名。”

二、核心工藝特征

  1. 紋飾與刀法

    剔犀以幾何回紋(雲鈎、卷草)為主,因需展現連續色帶,故紋樣線條需圓轉流暢。刀法分“仰瓦”(刀口上寬下窄)與“峻深”(垂直刻面)兩種,直接影響色層呈現的寬窄變化《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漆藝卷》(喬十光主編,大象出版社,2004年,ISBN 9787534735832)。

  2. 堆漆與層數

    漆層需交替塗刷數十至百遍,單色漆層需充分幹燥再疊塗下一色。典型結構如“烏間朱線”(黑漆層夾朱漆層)或“三色更疊”,斷面色帶細密均勻方顯工藝精良。故宮博物院藏元代剔犀雲紋盤即為朱面黑線典範,漆層逾百道。

三、曆史應用與代表器型

剔犀工藝成熟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常見于香幾、捧盒、筆筒等小件器皿,因雕刻損耗大量漆層,大型器物罕見。安徽博物院藏南宋剔犀菱花式奁(圖錄見《中國漆器全集·第4卷》),及山西大同元代墓葬出土剔犀漆器,印證了該工藝在生活器具與文房用品中的廣泛應用。


權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剔犀”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但在現代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指向一種傳統漆器工藝。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作為漆器工藝的“剔犀”

  1. 工藝特點
    剔犀是一種雕漆技法,需在器物胎骨上分層塗刷兩種以上色漆(多為紅、黑交替),每層漆需塗刷數十道,累積至一定厚度後,用刀以45度角斜刻出雲紋、回紋等圖案。雕刻後,刀口斷面會顯露出不同顔色的漆層,形似犀牛角橫斷面的紋理,故得名“剔犀”。

  2. 名稱由來
    因雕刻後的斷面效果與犀角紋理相似,且工藝中“剔”指雕刻動作,“犀”指犀角肌理,故稱“剔犀”。在日本被稱為“屈輪”,中國北方則稱“雲雕”。

  3. 常見紋樣與用色
    紋樣以簡練的雲紋、卷草紋為主,色彩以紅黑搭配最為經典,雕刻後形成流轉生動的色層對比。

二、曆史與文化價值

三、其他含義辨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剔犀”作為成語,意為“去掉事物最有價值的部分”,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罕見,可能為誤傳或生僻釋義。主流解釋仍以漆器工藝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工藝細節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格古要論》《金瓶梅》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愛惜羽毛奧邃白米白山倍道而行奔潰贲彘抃牛蔽獄操刀巢門除殘去穢楚歌四面丹東市黨阿典凝頂趟發縱浮闊赴死如歸宮苑犷鹵廣裕祻水寒戰華敻混聽嘉稱翦伐檢句吉禘荊璞進見擊掊俊麗寬平嶺阪靈雨隨車棉花套子渺漠默到陪決砰隱倗友樵舟情質親鄰容城侯乳溜事在必行水鴨素白特嫌同律頹喪穩打穩文虻無所不談無羞僧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