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剛的意思、待剛的詳細解釋
待剛的解釋
(1).猶言好歹,總算。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收拾起,待剛睡些,争奈這一雙眼兒劣。好發業,淚漫漫地會聖也難交睫。”
(2).大概;總之。 元 宮天挺 《七裡灘》第四折:“待剛來則是矜誇些金殿宇,顯耀些玉樓臺,末過是玉殿金堦。”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 剛的解釋 剛 (剛) ā 硬,堅強,與“柔”相對:剛強。剛直。剛烈。剛勁(姿态、風格等挺拔有力)。剛健。剛毅。剛決。剛正不阿(?)。剛愎自用。 恰好,恰巧:剛剛(.恰好;.才)。剛好。 才:剛才。剛來就走。 姓
網絡擴展解釋
“待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好歹、總算
常見于元代及金代文獻中,表示經過波折後勉強達成某種結果。例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收拾起,待剛睡些”,意為“好不容易才睡着”。
-
大概、總之
用于總結性語句,表達籠統的判斷。如元代宮天挺《七裡灘》第四折提到“待剛來則是矜誇些金殿宇”,可理解為“總之不過是炫耀宮殿的奢華”。
二、字義拆解
- 待:等待、對待,引申為“需要”“打算”;
- 剛:原指堅硬、果斷,但在“待剛”中可能虛化為語氣詞,無實際字面意義。
三、現代争議
部分資料(如)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等待時機成熟再行動”,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古語的重新演繹,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白話文學作品,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若需引用,需注意上下文的適配性,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西廂記諸宮調》《七裡灘》等原著片段。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剛(dài g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等待一個人堅強起來或者等待某種事物變得堅強,即在某種狀态中等待出現堅定的力量。待剛的部首是彳,共計5個筆畫。它是由“戒”和“元”組成的,其中“戒”表示警戒、防範的意思,“元”表示初創、一開始的意思。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詩經·衡門之詩》中的一句:“瞻彼淇澳,言采其蕨,言待其剛。”繁體字寫作「待剛」。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據史書記載,部分古代文獻中出現了另一種寫法,即将“彳”換成“大”,将“戒”換成“耒”,将“元”換成“大”。這種寫法如今已經較少使用。
以下是幾個關于“待剛”的例句:
1. 在他摔倒的時候,我們要給他一些時間,讓他待剛起來。
2. 有時候我們必須等待,隻有在正确的時間,才能待剛解決問題。
組詞:待辦、待定、待業、待人、待命
近義詞:等待、靜候、守候
反義詞:果斷、堅決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