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抄掠攔劫。《三國志·魏志·陳羣傳》:“斜谷阻險,轉運必見鈔截。”
鈔截(chāo jié)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軍事術語,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指從側翼或後方突然出擊,截斷敵軍退路或辎重的戰術行動。其核心含義包含“突襲”與“攔截”兩層意思,強調快速、隱蔽的軍事打擊方式。
戰術行為
“鈔”通“抄”,意為包抄、繞行;“截”指攔截、阻斷。合指軍隊迂回到敵軍側翼或後方發動突襲,切斷其運輸線或退路。這種戰術常見于古代騎兵作戰,利用機動性實施分割包圍。
示例:《宋史·嶽飛傳》載“(嶽飛)遣兵鈔截金人糧道”,即派兵突襲截斷金軍糧草補給線。
曆史語境中的運用
該詞多用于宋元時期軍事文獻,如《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西夏軍隊“數鈔截延州糧運”,指西夏軍多次突襲攔截延州(今陝西延安)的糧草運輸隊。此類行動旨在削弱敵方後勤,屬于典型的遊擊戰術。
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現代漢語中“鈔截”已罕用,但“包抄”“截擊”等詞與其含義相近。部分方言(如閩南語)仍保留“鈔”(chhiau)表示“快速搶奪”的古義,可視為詞義的殘留演變。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文獻為準。)
“鈔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抄掠攔劫,即掠奪財物并攔截道路的行為。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事或運輸過程中遭遇的劫掠事件。
主要出自《三國志·魏志·陳羣傳》:“斜谷阻險,轉運必見鈔截。”
這句話描述了斜谷(地形險要之處)運輸物資時容易被劫掠的情形,強調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威脅。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場景。其含義可對應現代詞彙“搶劫”“伏擊”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文獻。
白纛敗興犇亡便席趵突長歌當哭差拟車營崇名稠綴大車以載電透瘨痫東臯子鄂爾多斯方向舵凡士蕃渥奮懑甘之如荠搆精河雒紅馥馥化土麾動降筆界道碣文饑國鈞平踘踴開兵客地姱辭困騰騰蘭艾攬頭斂持厲疾麻鬥冒沒奶瓶撓腮撧耳披懷喬遷铨覈羣處趨詳驅衆人後三輪車食地釋釋水菜束裝就道庭合猬須甕下閑趣小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