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拂曉,清早。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煮膠》:“淩旦氣寒,不畏消釋;霜露之潤,見日即乾。”
“淩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淩旦”指拂曉或清早,即天剛亮的時段。該詞由“淩”(逼近、升高)和“旦”(早晨)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接近清晨的時刻”。
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煮膠》:“淩旦氣寒,不畏消釋;霜露之潤,見日即乾。”這裡描述在清晨寒冷時煮膠不易融化,而霜露遇陽光則迅速蒸發。
唐代王勃《散關晨度》詩雲:“關山淩旦開,石路無塵埃。”此處“淩旦”描繪黎明時分山關開啟的場景。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姓名中,如取名“淩旦”可能寓意“志向高遠”或“破曉新生”。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姓氏寓意,可參考《齊民要術》或姓名學相關來源。
《淩旦》是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太陽升起的時刻,表示早晨的開始。
《淩旦》的部首是“日”(rì),總共有11個筆畫。
《淩旦》的本義出自《詩經·小雅·凱風》:“淩旦啟明,令闳修躬。”其中,“淩旦”指太陽開始升起的時刻。
《淩旦》的繁體字是「淩晨」。
在古代,漢字「淩旦」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日」和「亶」這兩個部分。
我喜歡在淩旦時分去公園晨練。
淩旦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成各種組詞,例如:淩旦課(早晨的課程)、淩旦一刻(早晨的一刻鐘)。
早晨、晨光、拂曉都可以作為淩旦的近義詞。
傍晚、黃昏是淩旦的反義詞,表示日落西山的時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