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淩旦的意思、淩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淩旦的解釋

拂曉,清早。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煮膠》:“淩旦氣寒,不畏消釋;霜露之潤,見日即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淩旦"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時間指向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黎明前天色漸明而未全亮的時段。《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天将明之時",強調晝夜交替的臨界狀态。該詞由"淩"與"旦"二字複合構成:"淩"本義為冰淩,引申出逼近、接近的時空概念;"旦"象形日出地平線,特指清晨時分。二字組合形成時間漸進的語義結構,描繪太陽未升但曙光已現的自然景象。

在具體時間範疇上,《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該時段對應現代計時約淩晨4時至5時間,即古代十二時辰中的"寅時"與"卯時"交界階段。這個界定與古代天文觀測記錄《淮南子·天文訓》記載的"日出于旸谷,浴于鹹池"的天象描述相契合,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節律的精确把握。

文學創作中,"淩旦"常作為意境營造的重要元素。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析宋詞時,特别提及該詞在營造"将明未明之朦胧美"的獨特作用。蘇轼《赤壁賦》"淩旦泛舟"的描寫,正是借助這個時段的光影特性烘托出超然物外的審美境界。這種文學應用在明清小說中得到延續,《紅樓夢》第五十四回"淩旦賞梅"的場景即通過時間設定強化了人物情感的微妙變化。

該詞彙的語義演變經曆了三個階段:先秦典籍中多作天文術語,漢魏時期轉為詩歌意象,至唐宋後逐漸固化為文學專用詞彙。現代漢語使用中,"淩旦"主要存于書面語體系,在日常口語中已被"淩晨""拂曉"等通俗詞替代。這種曆時性變化在《近現代漢語詞彙流變考》中有詳細論述,展現了漢語詞彙系統自我更新的典型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淩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淩旦”指拂曉或清早,即天剛亮的時段。該詞由“淩”(逼近、升高)和“旦”(早晨)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接近清晨的時刻”。

2.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煮膠》:“淩旦氣寒,不畏消釋;霜露之潤,見日即乾。”這裡描述在清晨寒冷時煮膠不易融化,而霜露遇陽光則迅速蒸發。

3.字義分解

4.例句與用法

唐代王勃《散關晨度》詩雲:“關山淩旦開,石路無塵埃。”此處“淩旦”描繪黎明時分山關開啟的場景。

5.其他關聯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姓名中,如取名“淩旦”可能寓意“志向高遠”或“破曉新生”。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姓氏寓意,可參考《齊民要術》或姓名學相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案治鮑裡斯·戈東諾夫柴市節讒箕讒嗾嘲諷酬諾黨務道德理想蝶裙防馭梵事沸湯分虎敷袵阜施敷蕍港渎河目海口黃葛峽結聯介山之志金針急性人軍衆距險檻獸寇奸口頭語勞結鍊球菌淩侮馬臯魚冕旒冥思苦想鬅頭跣足婆猴伎強直自遂譴責棄末反本乞請凄妍舌端月旦市電世鑒食雁庶民說問素馮幾素簡踏地同裡頹坌晚暮危反巫步汙濺先古憲秩小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