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劇劇目。1960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集體創作,文牧執筆。抗日戰争時期,新四軍郭建光等十八個傷病員在陽澄湖畔養傷。以茶館店老闆娘身份活動的地下聯絡員阿慶嫂,智鬥勾結日本侵略軍的忠義救國軍頭目胡傳魁、刁德一,掩護傷員,并在傷員痊愈後,設計一舉殲滅敵人。京劇《沙家浜》據此改編。
“蘆蕩火種”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從成語和文藝作品兩個角度解釋:
一、成語含義 該成語字面指蘆葦沼澤中幹燥後易自燃的種子,比喻潛伏在暗處的危險因素或隱患。其核心意義在于強調看似平靜的環境下隱藏着可能引發嚴重後果的問題,常用于警示潛在危機。例如可描述社會矛盾、安全隱患等尚未爆發但需警惕的情況。
二、文藝作品 作為經典劇目名稱,《蘆蕩火種》是滬劇代表作,後改編為樣闆戲《沙家浜》。主要情節包括:
該劇通過軍民合作的故事展現抗戰精神,成為紅色經典劇目之一。若需了解更詳細劇情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滬劇研究資料或《沙家浜》相關文獻。
蘆蕩火種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件事情的起源或根源。
拆分部首和筆畫:蘆(卉部,4畫),蕩(艹部,12畫),火(火部,4畫),種(禾部,10畫)。
來源:《禮記·曲禮上》中有“火雖微,封之乃著。德雖小,蘆蕩乃興。”的記載,意為雖然火很微弱,但是加以封閉就會燃起來;雖然德行很微小,但是加以栽培就會發揚光大。後來成為形容事情的起源或來源。
繁體:蘆蕪火種。
古時候漢字寫法:芐蕪火種。
例句:他的一番言論,成了這起紛争的蘆蕩火種。
組詞:蘆葦、蕩漾、火焰、火種。
近義詞:根源、起因、來源。
反義詞:結果、後果、産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