禘禮的意思、禘禮的詳細解釋
禘禮的解釋
禘祭之禮儀。《禮記·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禮祀 周公 於大廟。” 孔穎達 疏:“此一節明禘禮祀 周公 於大廟,文物具備之儀。”《明史·禮志五》:“ 虞 、 夏 、 商 、 周 ,世系明白,故禘禮可行…… 宋神宗 嘗曰:‘禘者,所以審諦祖之所自出。’是則莫知祖之所自出,禘禮不可行也。” 清 昭槤 《嘯亭續錄·滿洲跳神儀合于禘祭》:“按古 董子 雲:‘禘者,禘其所自出也。’禘禮上溯遠祖,旁及毀廟。”
詞語分解
- 禘的解釋 禘 ì 古代帝王或諸侯在始祖廟裡對祖先的一種盛大祭祀:“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古代宗廟四季祭祀之一。 細察:“觀者禘心。”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網絡擴展解釋
“禘禮”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宗廟祭祀禮儀,主要用于帝王或諸侯對始祖或遠祖的隆重祭祀。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禘禮的拼音為dì lǐ,核心含義是“禘祭之禮儀”,即通過特定的儀式祭祀祖先。根據《禮記·明堂位》記載,周代曾于夏季六月在大廟舉行禘禮祭祀周公,儀式中需配備完整的禮器與儀仗。
2.曆史與文化意義
- 政治象征:禘禮被視為國家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曾提到:“懂得禘禮的人治理天下,如同将天下置于掌中般清晰”(《論語·八佾》),說明其對維護統治合法性和禮法秩序有深遠意義。
- 宗法紐帶:通過追溯始祖來曆(如《明史》所言“禘者,所以審谛祖之所自出”),禘禮強化了宗族血脈認同,尤其適用于世系明确的朝代(如虞、夏、商、周)。
3.儀式特點
- 時間與對象:多在夏季舉行,祭祀對象為始祖或功勳卓著的先祖(如周公)。
- 流程規範:需嚴格遵循禮制,包括禮器陳設、祭品準備、樂舞配合等環節,如《禮記》中描述的“文物具備之儀”。
4.曆史争議
明清時期,因部分朝代始祖來曆不明,禘禮的可行性引發争議。例如,清代學者昭槤提到“莫知祖之所自出,禘禮不可行也”,反映出該禮儀的施行需以清晰的世系為基礎。
提示:若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禮記》《明史·禮志》等典籍,或查看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禘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祭祀儀式。現在我們來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筆畫。
- 部首:示部(礻)
- 筆畫:禘(13畫),禮(5畫)
《禘禮》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是中國古代祭祀制度中的一種重要儀式。這種儀式主要是為了祭祀天地神靈以求得豐收和國家安甯。
在繁體中文中,禘禮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禘禮。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禘禮的構字形式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具體情況需要進一步研究。
一些關于禘禮的例句可以是:古時候人們會舉行盛大的禘禮來祭祀神靈。
與禘禮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祭祀、儀式、神靈等。
禘禮的近義詞可能是:祀、祭祀,都具有類似的意義。
至于反義詞,可能是與祭祀相反的概念,比如日常生活或者世俗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