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課征的意思、課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課征的解釋

征收賦稅。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六章第二節:“ 曹操 把調加以固定化,按戶征收綿絹,由地方官吏平定各家貲産,作為課征的标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課征是一個複合式漢語動詞,其核心含義指政府依據法律規定對特定對象實施稅收或財物的強制性征收行為。從漢語構詞法分析,"課"字本義為考核、核定(《說文解字》釋為"試也"),在此引申為法定征收項目;"征"字甲骨文字形含"行走"義,後演變為收取賦稅之意,二字組合形成具有強制屬性的行政術語。

從曆史沿革考察,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的"課征有制",指唐代實施的租庸調制稅收體系。現代漢語中主要包含三個語義維度:①法定性,強調征收行為必須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條文;②強制性,體現國家權力機關對納稅義務的強制執行特征;③特定性,指征收對象、稅率标準需經立法程式确定,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按法律規定征收(稅款)"。

在應用範疇方面,該詞常見于財稅公文及學術文獻,如《中國稅務百科全書》将其定義為"國家為實現其職能,依照法律規定向經濟單位和個人無償征收貨币或實物的行為"。當代使用中需注意與近義詞"征收"的差異——"課征"更側重法律程式性和制度規範性,多用于書面正式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課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稅收領域的核心含義(主要用法)

  1. 基本定義
    指政府依法征收賦稅的行為,屬于書面用語,強調征收程式或過程。例如遺産稅、土地稅等稅種的征收均可稱為課征。

  2. 曆史溯源
    該用法可追溯至古代賦稅制度,如《中國史稿》記載曹操将賦稅标準化,按戶征收綿絹時以家産作為課征标準。現代常見于法律條文,如台灣地區對公共設施保留地的低稅率課征。

二、成語的特殊含義(較少使用)

  1. 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時,“課”指追究責任,“征”指追讨欠款,組合後表示同時進行責任追究與債務追讨。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法律糾紛或經濟追責的比喻,例如描述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債務問題。

注意:現代漢語中“課征”主要用于稅收場景,成語用法已較少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依法課征所得稅”指向稅收,而“課征責任人”則可能涉及追責。

别人正在浏覽...

拔了蘿蔔地皮寬拔紹兵厄博名部人逞願蟲牢翠尊到的盜心鼎台蔸種獨威鳳轺縫衣淺帶佛子傅予宮角管束花毦花釀昏昏默默簡切家書機略兢慚金液酒豪劇跌老爹落炕诔行梁闇淩辱臨危不苟裡谒龍窠龍髯落堕馬楝子梅花海鹘颞顬派駐平徹嫔則品字梅且自親署潤溽灑塗沙鹿誓日指天隨龍速憂特祀惕汗偷合苟從推列霧勃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