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蓴菜烹制的羹。《晉書·陸機傳》:“嘗詣侍中 王濟 , 濟 指羊酪謂 機 曰:‘卿 吳中 何以敵此?’答雲:‘千裡蓴羹,未下鹽豉。’時人以為名對。”《說郛》卷十九引 宋 曾三異 《因話錄·蓴羹》:“‘千裡蓴羹,未下鹽豉。’世多以淡煮蓴羹,未用鹽與豉相調和。非也!蓋末字誤書為未, 末下 乃地名, 千裡 亦地名。此二處産此二物耳。其地今屬 平江郡 。” 清 金農 《聞喜縣中早發》詩:“脯臘膎胰非不飽,未免秋風刮面思蓴羹。”
蒓羹:莼菜做的羹。 唐 張志和 《漁父歌》:“ 松江 蟹舍主人歡,菰飯蒓羹亦共餐。” 宋 周邦彥 《蓦山溪》詞:“玉簫金管,不共美人遊,因箇甚,煙霧底。獨愛蒓羹美。”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二次大失敗》:“ 張翰 在 西晉 齊王炯 的幕下,因秋風起而思食 江 東莼羹,因而離開了 齊王 。”
莼羹,指以莼菜為主要原料烹制的羹湯,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菜肴。其詞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本義與食材構成
莼羹的“莼”即莼菜,屬睡蓮科水生植物,葉片呈橢圓形,莖葉表面附有透明膠質。《齊民要術》記載“莼羹需取四月嫩莖,以鲈魚脍佐之,湯清味鮮”。羹指濃湯,古代多用于指代以蔬菜、肉類熬煮的流食。
曆史典故與引申義
典故“莼鲈之思”使莼羹成為思鄉歸隱的文化符號。據《晉書·張翰傳》載,西晉張翰因思念故鄉吳中的莼羹、鲈魚脍,辭官歸隱,後世遂以“莼羹之思”喻指鄉愁與淡泊名利之心。唐代白居易詩中“猶有鲈魚莼菜興,來春或拟往江東”亦化用此典。
文學意象與地域特色
莼羹多見于江南詩文,如宋代陸遊《臨安春雨初霁》中“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暗含莼羹所代表的江南閑適生活。現代《漢語大詞典》釋其為“吳地風味名肴”,凸顯其地域飲食文化屬性。
例句參考:《世說新語·識鑒》載“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鲈魚脍,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此處“菰菜羹”與莼羹意涵相通。
“莼羹”指用莼菜烹制的羹湯,是中國古代江南地區的特色菜肴,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莼羹由水生植物莼菜(葉片呈橢圓形,表面有膠質)制成,其嫩葉滑嫩清香,常與魚、肉等搭配煮羹。因莼菜本身味道清淡,需佐以鹽、豉(豆豉)等調味。
莼羹自古被視為江南風物代表,清代乾隆帝南巡時多次品嘗,甚至将其列為貢品。其口感滑潤、清香獨特,常出現在文人詩詞中,承載着對江南生活的眷戀與雅緻情趣的追求。
白根冰川地貌礤床兒才猷菖蒲誠鲠綢缪牖戶創業史除狼得虎脣竭齒寒詞箋毳幕怠惡鬥筲之人獨頭繭蜚狐口飛雲履風速服假感應圈跟屁蟲貫朽粟陳聒聒焦焦駭奇會叙加官晉爵戋夫賤流家主禁得住驚霰疚愆累句令主飂淚魯頌帽子戲法馬師皇面向過程的語言苗情明誠莫不南冠南蠻子難僑盤頂鞘馬子啓運權節宂辭溲面讨誅屠龍之技委困慰納聞孫五行四柱汙滅巫峽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