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除去一害又來一害。《金史·陳規傳》:“近雖遣官廉察,治其姦濫,易其疲軟,然代者亦非選擇,所謂除狼得虎也。”《三國演義》第五回:“或説 術 曰:‘ 孫堅 乃 江 東猛虎;若打破 洛陽 ,殺了 董卓 ,正是除狼而得虎也。’”
"除狼得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除去一個禍患,卻引來另一個更大的禍患,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當,反而招緻更嚴重的後果。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本義解析
"除狼"指清除狼的威脅,"得虎"指招來了老虎。狼與虎均為猛獸,但虎的威脅更大,以此類比禍患的升級。
典出:該成語可追溯至古代寓言,如《戰國策》中"除患而至患"的思想(如"虎狼之秦"的典故),但定型化表述多見于後世文獻。
權威參考:
《漢語大詞典》(第2版)收錄該詞條,釋義為:"比喻除去一害,反招來更大的禍害。"
來源:漢語大詞典(需訂閱訪問)
引申義與用法
參考:
《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指出:"警示人們解決問題需權衡長遠,避免短視。"
來源:商務印書館成語辭典(官方資源庫)
曆史典故關聯
雖無直接文獻出處,但其邏輯與《韓非子·喻老》"塞翁失馬"的禍福轉化思想呼應,亦與《後漢書》"前門拒虎,後門進狼"(後演化為成語)異曲同工。
學術支持:
學者王力在《古代漢語》中分析:"此類成語多源自先秦兩漢的譬喻文化,以猛獸喻禍患是常見手法。"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教材(中華書局)
現代應用示例
詞典名稱 | 釋義概要 | 差異點 |
---|---|---|
《現代漢語詞典》 | "比喻除去一害,又來一害。" | 強調"害"的連續性 |
《辭海》 | "消除舊患而招緻新患,且新患更烈。" | 突出"禍患升級"特征 |
《成語源流大辭典》 | "源于古代兵家思想,警示權衡利弊。" | 側重思想淵源 |
綜合參考:
上述詞典均收錄該詞條,釋義一緻性強,印證其作為規範成語的地位。
來源整合:國家語委《通用規範成語詞典》網絡版(訪問鍊接)
批判性分析、曆史教訓總結、策略風險評估等。
例:"拆除貧民窟未妥善安置居民,反緻治安惡化,實乃除狼得虎。"
避免用于自然災害等非人為決策場景。
通過以上解析,結合權威辭書與學術觀點,可系統把握該成語的語義、文化邏輯及使用規範。
“除狼得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比喻除去一害又引來另一害,類似于“前門拒狼,後門進虎”的困境。核心在于強調解決問題時可能産生新的隱患。
最早來源:
出自《金史·陳規傳》,原文提到官員選拔不當的問題:“近雖遺官謙察,治其奸濫,易其疲軟,然代者亦非選擇,所謂除狼得虎也。”
➠ 此處批評用不合格者替代腐敗官員,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文學引用:
《三國演義》第五回中,孫堅被描述為“江東猛虎”,若他除掉董卓(狼),反而會成為新的威脅,故稱“除狼而得虎”。
類似成語包括“前車之鑒”“飲鸩止渴”,均體現解決問題時需警惕衍生風險。區别在于“除狼得虎”更強調新舊危害的遞進性。
傲桀八面張羅邊委摽搒禀從禅人澄懷吃虧吹毛索疵儲季丹抱丹檻刁劣低睡匪夷所思奉讀鳳樓手楓香樹宮溝公力固化焊鐵喉極會酒假髻絞腸痧蛟穴近隣紀限巨着開荒孔鳥狂飲領鑒遴揀隸首洛陽花妹妹門包免責樸辭搶時間罄家傾景輕俗寒瘦攘揄驲遞沙塞子繩直是可忍,孰不可忍師姥四壁廂唯理論穩住神兒狎博憲考枭鏡嘯召邪蒿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