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冗辭”。謂不當而無用的言辭。 明 劉若愚 《酌中志·見聞瑣事雜記》:“ 高沉 為本官復職,讨祭葬疏,竟将諭祭作禦祭。切己之事,尚錯誤至此,況國之大典乎,無怪片紙冗辭也。”
根據權威資料,“宂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義
2. 使用場景
3. 辨析提示
建議在具體語境中結合權威詞典或文獻進一步确認其含義。
宂辭(mín c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辭别”。宂指狹小的内間,表示臨别告辭的場景。
宂辭由宀(mián)和辭(cí)兩個部首組成,宀為寶蓋部,辭為言字部,總計8畫。
宂辭的來源較為複雜,一說為《莊子·徐無鬼》:“方且倍物,而馮于自梁母。言至也,則莫之與己餘;音至也,則莫之與己遺!”
在繁體字中,宂辭保留了簡體字的形式,未發生形态上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宂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宂辭這個詞來說,曆史上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體。
1. 我們臨别時,母親悲傷地宂辭了。
2. 道别時,他含淚宂辭了學校的老師。
1. 宂然:形容離别時情感悲戚的樣子。
2. 宂論:指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辭别、褒貶等表達意見。
3. 宂念:指舊日親友過世後,留戀思念的心情。
告辭、辭别、離别
相見、相聚、相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