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撫招納或接納。《後漢書·應奉傳》:“到官慰納, 山 等皆悉降散。”《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後宮有進見者,每加慰納。”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往者軍逼而自引還,今日在遠而興慰納,辭遜意狹,謂其力盡,適以增驕,不足相動。”
“慰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義和典籍用例兩方面理解:
一、字義解析
二、合成詞“慰納”的含義 将“慰”與“納”結合,“慰納”意指:
三、典籍例證 “慰納”最著名的用例見于《後漢書·耿弇傳》附《耿恭傳》:
“恭至隴西,上疏言:‘…今車師已屬匈奴,鄯善不可保,焉耆、龜茲攻沒都護陳睦,北虜遂與車師共入寇。臣以為敦煌、酒泉太守宜各将精騎二千,多其幡幟,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畏漢威名,聞漢兵大至,必惶怖遁走。車師孤立,車師破,匈奴失援,北道可通。宜複置校尉,宣威于西域,慰納諸國。’” 譯文: 耿恭到達隴西後,上書說:“…現在車師已經歸附匈奴,鄯善難以自保,焉耆、龜茲攻殺了都護陳睦,北方的胡虜于是和車師一起入侵。我認為敦煌太守、酒泉太守應該各自率領二千精銳騎兵,多打旗幟,日夜兼程,去解救危急。匈奴畏懼漢朝的威名,聽說漢朝大軍到來,必定惶恐逃跑。車師孤立無援,車師被攻破,匈奴就失去了援助,北道就可以打通。應該重新設置校尉,在西域宣揚漢朝的威德,安撫并接納西域各國。”
在此例中,“慰納諸國” 清晰地體現了耿恭的策略:在軍事上擊敗敵對勢力(匈奴、車師)後,需要重新在西域設置管理機構(校尉),通過展示漢朝的威嚴(宣威)和實施安撫、接納的政策(慰納),來重新赢得西域各國的歸附與忠誠,恢複漢朝對西域的控制。這裡的“慰納”就是典型的“安撫并接納歸附者”之意。
“慰納”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色彩的動詞,意指通過安撫、寬慰的手段來接納歸附者或表示順從的群體,使其安心歸附并融入己方。它常用于描述古代政治、軍事上的懷柔策略,強調在接納行為中融入情感關懷以鞏固效忠。其最經典的出處和例證是《後漢書·耿恭傳》中關于安定西域的策略陳述。
“慰納”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為安撫招納或接納,常用于描述對他人情感或意見的關懷與包容。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篇章。
懊憦奧藴保得住鞭撻比較躃躠不遑暇食常禮谄媚成器愁輪創巨痛深棰殺錯逆打單大夢點呼佃科丁稚房主肥秩拂袖耕藝勾股管窺函谷關旱年紅燈緑酒皇兄夾窓獎罰鑒諸驕縱竭命觐歲極談懇懇壼範浪迹萍蹤朗麗類驗連障馬屋母猴平補千卡巧笑清涼铨叙任上瑞龍腦三上五落侍行事宜順水順風殊狀竦辔天開眼骧首謝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