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江三峽 之一。一稱 大峽 。西起 四川省 巫山縣 大溪 ,東至 湖北省 巴東縣 官渡口 。因 巫山 得名。兩岸絕壁,船行極險。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其間首尾百六十裡,謂之 巫峽 ,蓋因山為名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絶。故漁者歌曰:‘ 巴 東 三峽 巫峽 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唐 楊炯 《巫峽》詩:“ 三峽 七百裡,惟言 巫峽 長。” 宋 蘇轼 《巫山》詩:“ 瞿塘 迤邐盡, 巫峽 峥嶸起。” 郭沫若 《月蝕》:“ 巫峽 中的奇景,恐怕是全世界中所沒有的。”
(2). 戰國 宋玉 《高唐賦》記 楚襄王 遊 雲夢 台館,有 楚懷王 夢與 巫山 神女相會的故事,後遂以“巫峽”稱男女幽會之事。 唐昭宗 《巫山一段雲》詞:“冰眸蓮臉見長新, 巫峽 更何人。” 宋 陳德武 《玉蝴蝶·雨中對紫薇》詞:“夢回 巫峽 ,春在瑤池。”《宦海》第十五回:“﹝ 木觀察 ﹞雖然丁了艱,卻不肯守着居喪的禮節,在那寝苫枕塊的時候,還要尋那 陽臺 巫峽 的風流。”參見“ 巫山 ”。
巫峽是長江三峽之一,具有自然地理與人文意象的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位置與範圍
巫峽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大甯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全長約45-46公裡。兩岸以絕壁、奇峰著稱,尤以巫山十二峰聞名(如神女峰),被譽為三峽中“最幽深秀麗”的一段。
自然景觀
峽谷内群峰錯落,雲霧缭繞,江流曲折,形成“巫山雲雨”的獨特景觀。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曾描述其“晴初霜旦,林寒澗肅,猿鳴凄異”,唐代杜甫亦有“即從巴峽穿巫峽”的詩句。
文學典故
戰國時期宋玉的《高唐賦》記載了楚懷王與巫山神女的傳說,後世常以“巫峽”隱喻男女情事。唐代楊炯在《巫峽》詩中寫道:“三峽七百裡,惟言巫峽長”,凸顯其悠遠意境。
文化象征
巫峽不僅是地理标志,更成為詩歌中的典型意象,如元稹“除卻巫山不是雲”、郭沫若“船頭已入鄂,船尾尚留川”等,均借其景抒懷。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或曆史細節,可參考古籍《水經注》或杜甫、楊炯等詩人的作品。
巫峽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意義。巫指的是古代一種神秘的巫師,峽則指的是山間的狹長溝壑。因此,巫峽可以解釋為巫師居住的幽深山谷或者是巫師的居所。
巫峽的拆分部首是山(山部)和石(石部),分别位于上下兩個部分。其筆畫數為10畫,山部的筆畫數為3畫,石部則為7畫。
巫峽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獻和傳說故事。在古代,人們普遍相信巫師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與世界間的神靈溝通。因此,巫師被認為是擁有神秘力量或者能夠與神靈互動的人。而峽則代表了深山和溝壑,給人一種神秘和險惡的感覺。因此,結合起來,巫峽形容的是巫師居住的幽深山谷,也象征着神秘的力量和未知的領域。
巫峽的繁體字為巫峽,峽的上部為山部,下部則為石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巫峽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為「巫嶋」。其中的「巫」與現代相同,而「嶋」與「峽」字的形狀類似,表示山間的峽谷。
1. 在巫峽的深處,藏着神秘的力量。 2. 巫峽中有許多傳說和神話故事。 3. 他們勇敢地踏入巫峽,探索未知的世界。
組詞:巫師、峽谷、神秘、幽深。
近義詞:峽谷、深山。
反義詞:平原、寬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