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巫峽的意思、巫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巫峽的解釋

(1). 長江三峽 之一。一稱 大峽 。西起 四川省 巫山縣 大溪 ,東至 湖北省 巴東縣 官渡口 。因 巫山 得名。兩岸絕壁,船行極險。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其間首尾百六十裡,謂之 巫峽 ,蓋因山為名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絶。故漁者歌曰:‘ 巴 東 三峽 巫峽 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唐 楊炯 《巫峽》詩:“ 三峽 七百裡,惟言 巫峽 長。” 宋 蘇轼 《巫山》詩:“ 瞿塘 迤邐盡, 巫峽 峥嶸起。” 郭沫若 《月蝕》:“ 巫峽 中的奇景,恐怕是全世界中所沒有的。”

(2). 戰國 宋玉 《高唐賦》記 楚襄王 遊 雲夢 台館,有 楚懷王 夢與 巫山 神女相會的故事,後遂以“巫峽”稱男女幽會之事。 唐昭宗 《巫山一段雲》詞:“冰眸蓮臉見長新, 巫峽 更何人。” 宋 陳德武 《玉蝴蝶·雨中對紫薇》詞:“夢回 巫峽 ,春在瑤池。”《宦海》第十五回:“﹝ 木觀察 ﹞雖然丁了艱,卻不肯守着居喪的禮節,在那寝苫枕塊的時候,還要尋那 陽臺 巫峽 的風流。”參見“ 巫山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巫峽是長江三峽中第二道峽谷,位于重慶市巫山縣與湖北省巴東縣交界處。其名稱源于《水經注》所載“巫山以巫鹹得名”,因古代巫鹹氏族在此活動而得名。《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長江三峽之一,以山勢險峻、雲霧缭繞著稱的地理景觀”。峽區全長約45公裡,包含“十二峰”地貌,其中神女峰因宋玉《高唐賦》中“巫山神女”傳說成為文化象征。

從漢語詞源學角度分析,“巫”字本義為溝通天地的祭祀者,《說文解字》釋為“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與當地原始巫文化關聯;“峽”則從“山”從“夾”,《爾雅》注解為“兩山夾水之地”,精準描述其地理特征。陸遊《入蜀記》稱其“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印證了詞典中“雄奇幽深”的釋義。

該詞在文學語境中衍生出多重意象,既指自然實體(如杜甫《秋興八首》中“巫山巫峽氣蕭森”),亦承載文化記憶(如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典故)。《辭海》特别強調其作為“巴楚文化走廊”的曆史定位,現存10處摩崖石刻被《中國地理大辭典》列為重要水文遺迹。

網絡擴展解釋

巫峽是長江三峽之一,具有自然地理與人文意象的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地理特征

  1. 位置與範圍
    巫峽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大甯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全長約45-46公裡。兩岸以絕壁、奇峰著稱,尤以巫山十二峰聞名(如神女峰),被譽為三峽中“最幽深秀麗”的一段。

  2. 自然景觀
    峽谷内群峰錯落,雲霧缭繞,江流曲折,形成“巫山雲雨”的獨特景觀。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曾描述其“晴初霜旦,林寒澗肅,猿鳴凄異”,唐代杜甫亦有“即從巴峽穿巫峽”的詩句。


二、人文意象

  1. 文學典故
    戰國時期宋玉的《高唐賦》記載了楚懷王與巫山神女的傳說,後世常以“巫峽”隱喻男女情事。唐代楊炯在《巫峽》詩中寫道:“三峽七百裡,惟言巫峽長”,凸顯其悠遠意境。

  2. 文化象征
    巫峽不僅是地理标志,更成為詩歌中的典型意象,如元稹“除卻巫山不是雲”、郭沫若“船頭已入鄂,船尾尚留川”等,均借其景抒懷。


三、其他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或曆史細節,可參考古籍《水經注》或杜甫、楊炯等詩人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白璧瑕伴偶半生跋踬兵略常羊馳教處片楚嚴鼓呆怔當當都關房狀蕃人飛乙楓香脂攻錯鬼目粽韓憑城和傩河台何用黃皮果皇祇回次回黃轉綠護聖瓜涓淺劇令款引來宜老把式麗響栗玉硯祿粟孟叟面目全非明鬯摸娑排奡僻邪蚍蝣破落戶潛包乾勁恰似奇秀阙蝕榮燕肉類煽風點火熟友儵爚肅呈汰劣留良天癸外來語習讀洩漏翕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