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南冠的意思、南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南冠的解釋

(1) [captive] 俘虜的代稱

晉侯觀于軍府,見 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絷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左傳·成公九年》。 杜預注:“南冠,楚冠也。”

(2) 後世以“南冠”代被俘

詳細解釋

(1). 春秋 時 楚 人之冠。後泛指南方人之冠。《左傳·成公九年》:“ 晉侯 觀於軍府,見 鐘儀 ,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 鄭 人所獻 楚 囚也。’”《國語·周語中》:“ 陳靈公 與 孔寧 、 儀行父 南冠以如 夏 氏。” 韋昭 注:“南冠, 楚 冠也。” 柳亞子 《題曼殊·<說部>》詩:“烏騅不逝山難拔,卻戴南冠作 楚 囚。” 宋 周密 《志雅堂雜鈔·人事》:“ 陳石泉 自北歸,有北人 陳參政 者餞之《木蘭花慢》雲:‘歸人猶未老,喜依舊著南冠。’”

(2).借指囚犯。用 鐘儀 事。 唐 駱賓王 《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宋 文天祥 《真州雜賦》詩:“十二男兒夜出關,曉來到處捉南冠。” 清 顧炎武 《赴東》詩之三:“未得訴中情,已就南冠縶。” 田漢 《南京獄中·贈陳同生》詩:“夜半呻吟雜嘯歌,南冠何幸近名河。”

(3).借指南方人。化用 鐘儀 典。 北周 庾信 《率爾成詠》:“南冠今别 楚 , 荊 玉遂遊 秦 。” 南朝 陳 江總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詩:“北風尚嘶馬,南冠獨不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南冠"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意蘊的詞彙,其含義隨時代發展呈現多層次演變:

一、詞源考據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南冠"本指南方楚國人特有的冠帽,後演變為囚徒的代稱。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成公九年》記載:"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絷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此典故确立了"南冠"與囚徒身份的關聯性。

二、文學意象 唐代詩歌中,"南冠"常寄托羁旅之思。駱賓王《在獄詠蟬》雲:"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以蟬鳴烘托囚居的孤寂。宋代文天祥《正氣歌》"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則将"南冠"升華為忠貞氣節的象征。

三、現代語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收錄該詞,标注其現代用法多用于文學創作,指代被拘禁者或身處困境之人。如錢鐘書《圍城》中"他們像南冠的楚囚,在異鄉受着精神的桎梏",延續了該詞的隱喻傳統。

四、考辨延伸 清代訓诂學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出:"冠者,首服之總稱",強調"南冠"作為文化符號的特殊性。現代學者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楚式冠冕的獨特形制,使其成為身份辨識的重要标志。

網絡擴展解釋

“南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拼音:nán guān
本義:指春秋時期楚國人戴的帽子(因楚國位于中原以南,故稱“南冠”)。
引申義:後因典故演變為“囚犯”或“戰俘”的代稱,體現不忘故國的氣節。


二、典故來源

出自《左傳·成公九年》:
楚國琴師鐘儀被鄭國俘虜後獻給晉國,雖遭囚禁仍堅持戴楚冠、奏楚樂。晉侯感歎其氣節,稱他為“南冠而絷者”。後世遂以“南冠”代指囚徒或堅守氣節的被俘者。


三、文學應用

  1. 駱賓王《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南冠”自喻囚徒身份,表達羁旅之愁。
  2. 李白詩句:
    “南冠君子竄遐荒”中,借“南冠”暗指流放生涯的孤傲。

四、現代用法


“南冠”一詞從地域服飾發展為文化符號,既承載曆史典故,又蘊含文人的氣節寄托。其演變過程融合了語言、曆史與文學三重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裁示測揆唱叫揚疾成事不說抶撲崇盛從甥單舸當機立決底貨斷送頓困蕃酋飛瓊匪徒風帳幹姜稾車告終養官诰廣舃回天挽日慧質佳觀江黃劍舞節期解怨津遣空心湯圓狂絲淩歊昧地謾天木野狐千戶侯俏皮騎縫印清秋秦弦凄惘臞塉區品屈指可數捎手,捎手兒牲镬申敍石距石履撕心裂肺夙意踏緝廳子體制改革王庭帏帽問刑官象牙牌鄉約長系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