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砗磲的意思、砗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砗磲的解釋

[tridacna] 印度洋和太平洋珊瑚礁上的一種蛤,有時重250千克以上,肉可食

詳細解釋

(1).次于玉的美石。《廣雅·釋地》:“蜀石、碝、玫、硨磲……石之次玉。”

(2).軟體動物,栖息熱帶海洋中。肉可食用。殼大而厚,略呈三角形,長可達一米,可制器皿及裝飾品。 宋 周去非 《嶺外代答·砗磲》:“ 南海 有蚌屬曰硨磲,形如大蚶,盈三尺許,亦有盈一尺以下者,惟其大者為貴。”

(3).指其介殼。古稱七寶之一。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下:“ 魏武帝 以瑪瑙石為馬勒,硨磲為酒椀。” 明 屠隆 《昙花記·西遊淨土》:“嵌珊瑚硨磲瑪瑙,光射月輪孤。” 清 朱彜尊 《贈許容》詩:“吾生好奇頗嗜此,硨磲犀象羅笥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八回:“這洋槍隊過完之後,還有一個押隊官,戴着硨磲頂子,騎着馬。”

(4).特指酒杯。 明 屠隆 《綵毫記·展武相逢》:“斬頭顱報怨都城,把硨磲使酒侯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砗磲(chē qú)是一個多義詞,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和相關特征:

一、作為海洋生物

  1. 生物學定義
    砗磲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的海洋貝類,屬于砗磲科,現存1科2屬9種。它是海洋中最大的雙殼貝類,被稱為“貝王”,最大個體可達1米以上,重達300公斤。其外殼厚實堅硬,表面有放射狀溝紋,形似古代車轍,故得名“車渠”,後加石字旁為“砗磲”。

  2. 生态特征
    主要栖息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珊瑚礁海域,通過足絲附着在礁石上生活,以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和共生蟲黃藻為食。外殼顔色多樣,包括白色、孔雀藍、粉紅等,内殼潔白如玉。

二、作為文化符號與資源

  1. 宗教與文化意義
    砗磲被佛教列為“七寶”之一(與金、銀、琉璃等并列),象征純潔和高尚,常用于制作佛珠、法器。清代二品官員的朝珠也以砗磲制成。

  2. 實用與藥用價值

    • 工藝用途:外殼可雕刻為工藝品或飾品,肉質可食用。
    • 藥用功能:《本草綱目》記載其有鎮心安神、涼血降壓等功效,現代認為可增強免疫力、改善失眠。
  3. 保護現狀
    由于過度捕撈和生态破壞,砗磲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海洋生物,非法交易其制品屬違法行為。

三、其他引申含義

在古代文獻中,“砗磲”也指次于玉的美石或特指酒杯。


提示:如需了解更多砗磲的生物學分類或文化典故,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如、3、6)。

網絡擴展解釋二

砗磲(ché qú)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石”和“言”兩個部首組成,拆分筆畫為16畫。砗磲一詞源自于《詩經·大雅·砗磲》篇中的描述,意為一種彩色的珍珠。 在繁體中,砗磲的寫法保持不變。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砗磲有時被寫成“㸦”。 以下是一個關于砗磲的例句:“她佩戴着一串砗磲珠子的項鍊,非常華麗。” 砗磲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比如“砗磲珠”、“砗磲手镯”等。 與砗磲類似或相關的詞彙有“珠寶”、“寶石”等。 反義詞或相對的詞彙沒有與砗磲直接相關的。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