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涕泗滂沱 ”。
“涕泗滂沲”是一個形容極度悲傷、淚如雨下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含義
該成語意為眼淚和鼻涕像大雨一樣滂沱而下,形容人哭泣時極度悲痛、淚水橫流的狀态。其核心含義與“涕泗滂沱”完全相同,屬于異形詞關系。
出處與背景
源自《南齊書·孔稚珪傳》,記載孔稚珪之父孔靈産隱居禹井山時,因虔誠事道,在靜室中“四向朝拜,涕泗滂沲”。此處的描寫既體現宗教儀式的莊重,也側面反映人物情感的強烈表達。
曆史用例
另一典型例子見于《梁書·武帝紀下》,描述梁武帝為亡母守喪時“哭泣哀苦,有過成人……每至展拜,恒涕泗滂沲,哀動左右”,進一步強化了該詞用于表達孝道與哀痛場景的語境。
近義與用法
近義詞包括“痛哭流涕”“淚如泉湧”等。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學作品中,現代口語中更常用“涕泗滂沱”。
提示:成語中的“沲”讀作tuó(與“沱”通假),而非“duò”,需注意發音準确性。
涕泗滂沲:指淚水滂沱而下,形容流淚不止。
拆分部首和筆畫:
涕(水部,4畫)+ 泗(水部,8畫)+ 滂(水部,13畫)+ 沲(水部,8畫)。
來源:《左傳·昭公元年》:“涕泗滂沲。”
繁體:涕泗滂沲。
古時候漢字寫法:涕泗滂沲。
例句:
1. 無辜者涕泗滂沲,怨天尤人。(出自杜牧《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2. 他聽了這個消息,不禁涕泗滂沲,悲痛萬分。
組詞:涕泗、滂沲。
近義詞:潸然淚下、傷心落淚。
反義詞:歡笑雀躍、喜上眉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