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狼那樣吞食。比喻貪得無厭。 漢 桓寬 《鹽鐵論·褒賢》:“文學言行……不過高瞻下視,潔言污行,觴酒豆肉,遷延相讓,辭小取大,雞廉狼吞。”
“狼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狼吞”拼音為láng tūn,本義指像狼一樣吞食,比喻貪得無厭或吃東西急迫粗魯的狀态。例如:
最早見于漢代桓寬的《鹽鐵論·褒賢》:“文學言行……遷延相讓,辭小取大,雞廉狼吞。”。此處以“狼吞”暗諷虛僞的貪婪行徑。
例:他狼吞了所有資源,毫不顧及他人。
例:孩子們狼吞虎咽地吃完蛋糕。
“狼吞”既可描述具體動作(如進食),也可用于抽象比喻(如貪婪)。其語境多含貶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場景。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鹽鐵論》或權威詞典。
狼吞是一個常見的成語,形容吃東西慌亂、貪婪的樣子。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犭和口,拼寫筆畫為8畫。
狼吞這個成語的來源與狼的行為有關。狼是一種猛獸,以肉食為主,一旦遇到食物就會非常迅速地進食,吃相相當兇猛。因此,狼吞這個詞是通過對狼的行為進行比喻,來形容人們吃飯時貪婪、匆忙地大口吞食的情景。
《狼吞》這個成語的繁體字是「狼吞虎咽」。
在古時候,「狼吞」這個成語通常是用「狼」和「吞」兩個字來寫成。
1. 他餓得狼吞虎咽地吃着桌上的食物。
2. 媽媽幾天沒吃飯了,看到食物後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組詞:狼狽吞食、狼狽為奸、狼婚虎嫁。
近義詞:貪婪、暴飲暴食。
反義詞:細嚼慢咽、飯來張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