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作詩無創造性,依傍、承襲古人。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高青邱 笑古人作詩,今人描詩。描詩者,象生花之類,所謂 優孟 衣冠,詩中之鄉願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四:“今之描詩者,東拉西扯,左支右梧,都從故紙堆來。”
“描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作詩時缺乏原創性,過度模仿或承襲古人的風格和内容。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通常帶有貶義色彩,用于批評詩歌創作中機械模仿、缺乏獨立創新的現象。如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提到:“高青邱笑古人作詩,今人描詩。描詩者,象生花之類,所謂優孟衣冠,詩中之鄉願也。”。這裡用“象生花”(假花)和“優孟衣冠”(刻意模仿)比喻描詩的匠氣與空洞。
曆史背景與出處
此詞最早見于清代文人著作,袁枚在其詩論中多次提及。例如《隨園詩話補遺》批評描詩者“東拉西扯,左支右梧,都從故紙堆來”,指出這類創作往往堆砌古籍典故,缺乏真情實感。
相關評價與延伸
描詩現象常與“鄉願”(表面讨好卻無原則)類比,被視作詩歌創作的平庸化表現。袁枚主張“性靈說”,強調詩歌應抒發真實性情,反對盲目拟古,因此以“描詩”一詞警示後學者避免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
“描詩”不僅是對創作手法的描述,更反映了清代文壇對詩歌原創性的追求。該詞至今仍可用于評價文藝作品中缺乏新意的模仿行為。
《描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描指的是描述或細緻地寫。詩是指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作品。因此,描詩意味着通過細緻的描寫來表達詩意。
《描詩》的第一個字描,屬于描字的部首。描字的部首是扌(手部),表示與手相關的含義。描字共有11畫。
《描詩》的第二個字詩,屬于詞字的部首。詩字的部首是讠(言字旁),表示與言語相關的含義。詩字共有7畫。
《描詩》一詞的源自于漢語。拆分成繁體字的形式為《描詩》。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描詩》為例,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是「描詩」。
1. 他描寫的詩句中充滿了濃郁的情感。
2. 這首詩以細膩描寫了大自然的美景。
描畫、描摹、詩意、詩篇、詩歌
描寫、形容、揣摩、抒發
簡化、刻畫、透露、消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