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銜鐵。借指乘騎。 宋 周邦彥 《憶舊遊》詞:“迢迢問音信,道徑底花陰,時認鳴鑣。” 明 高啟 張憲 《舞劍聯句》:“晚陌息鳴鑣,秋成起嚴柝。” 清高宗 《觀采茶作歌》:“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鳴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鳴镳”指馬銜鐵(即馬嚼子),引申為乘騎的代稱。該詞由“鳴”(聲響)和“镳”(馬具)組合而成,原指馬匹行進時銜鐵碰撞發出的聲響,後借指騎馬行為。
詞源分析
文學引用
需注意與“鳴镝”(響箭)區分,二者雖讀音相近(“镳”讀biāo,“镝”讀dí),但所指對象不同。
“鳴镳”屬于古漢語中的借代用法,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詩詞或曆史文獻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典詩詞注釋。
《鳴镳》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來形容文字字體雄壯威嚴的樣子。它的意思是充滿力量和威嚴,令人震撼的。
《鳴镳》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鳥”和“镳”。其中,“鳥”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讀音為“niǎo”,表示與鳥相關的意思;“镳”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讀音為“biāo”,表示與镳相關的意思。
《鳴镳》總共有16個筆畫。
《鳴镳》是中國古代金文時期演變而來的一種文字形态。最早的《鳴镳》字形是由“長”的上面加上兩個“長”的下面,表示一種音樂樂器的形狀,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雄壯威嚴的字體。
《鳴镳》的繁體寫法為「鳴鑣」,意思和解釋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鳴镳的字形略有不同。字形中的“鳥”像是一個飛翔的小鳥,而“镳”像是兩個人手拉着一張弓。
1.這幅字體寫得十分鳴镳,給人一種威嚴淩厲的感覺。
2.他的書法作品字體雄渾威嚴,真是一派鳴镳之勢。
1. 鳴犬:形容犬吠聲很大。
2. 鳴笛:指汽車、火車等聲音大而持續的鳴笛聲。
雄壯、威武、莊嚴、威嚴。
柔弱、輕盈、輕靈、婉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