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傳說中的山名。《呂氏春秋·谕大》:“地大則有 常祥 、 不庭 、 歧母 、 羣抵 、 天翟 、 不周 。”歧,一本作“ 岐 ”。 陳奇猷 校釋引 孫诒讓 曰:“‘常祥’以下六者皆山名。”
“歧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于《呂氏春秋·谕大》。文獻記載:“地大則有常祥、不庭、歧母、羣抵、天翟、不周”,其中“歧母”為六座山名之一。
2. 字形與讀音
3. 文獻考證
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呂氏春秋》校釋中明确将“常祥”“歧母”等列為山名,現代研究也沿用此說。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總結
“歧母”是先秦文獻中的專有山名,無引申義或現代用法,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歧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歧”和“母”兩個字組成。其中,"歧"是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十",右邊的部首是"歹";"母"是由上下兩個部首組成,上邊的部首是"每",下邊的部首是"親"。在筆畫上,"歧"字由8畫構成,而"母"字由5畫構成。
該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繁體字形為“歸母”。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歧"字的寫法為"斉","母"字的寫法為"母"。繁體字形的“歸”是現代漢字發展中的變體。
以下是一些例句,幫助理解該詞的用法:
以下是一些與“歧母”相關的詞語:
通過學習“歧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豐富我們的漢語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