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4-1802)清代篆刻家、書畫家。字大易,號小松、秋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官濟甯運河同知。篆刻醇厚工穩,有所創新,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工隸書,擅畫山水。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秋庵詩草》等。
“黃易”一詞對應兩位不同領域的曆史人物,需分情況解釋:
一、清代藝術家黃易(1744-1802)
二、香港作家黃易(1952-2017)
注:因搜索結果權威性标注均為中低水平,建議查閱《中國美術家名人大辭典》或香港文學研究專著獲取更權威信息。
《黃易》是指将易經的文本轉為黃帝所撰寫的《内經》的書籍,也被稱為《黃帝内經》。它是中醫學的經典文獻之一,被譽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黃易》的拆分部首是黃(火字旁)和易(木字旁)。黃的筆畫數為 9 畫,易的筆畫數為 8 畫。
《黃易》源于古代中國黃帝的醫學總結和理論體系,以易經的思想為基礎,将天地自然變化規律與人體生理病變聯繫起來,形成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它經過後人的整理和總結,成為了一部系統而完整的醫學經典。
《黃易》的繁體字為《黃易》。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變化,但《黃易》的基本字形并未有大的改變。然而,由于曆史演變的緣故,部分字形可能會有細微差異。
《黃易》中有很多理論和醫學實踐的例句,以闡述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以下是一個例句:
“陽氣之濕氣也,從陽而生,立春後,天地陽氣布,春氣生發,陽氣生長,濕氣主一年之病。”
《黃易》中出現的一些相關詞彙包括:“黃帝内經”、“中醫學”、“經典文獻”。近義詞有《内經》、《素問》等;反義詞則可以考慮與中醫學相對的現代醫學等相關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