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昏愦閉塞;昏聩。 唐 韓愈 《與華州李尚書書》:“懦弱昏塞,不能奮勵出奇,少答所遇。” 宋 曾鞏 《辭中書舍人狀》:“臣齒髮已衰,心志昏塞,豈獨施於翰墨,懼非其任,至於謀猷獻納,尤不逮人。” 明 歸有光 《與吳三泉書》之十:“﹝僕﹞幸而耳目未甚昏塞,自少讀前人書,往往若有概于中者。”
(2).遮蔽,充塞。《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恩》:“又以 思恩 舊治瘴霧昏塞,宜更之爽塏。”
“昏塞”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昏愦閉塞;昏聩
指頭腦遲鈍、思維不清晰,或形容人因年老、疾病等原因導緻神志模糊。例如:
遮蔽,充塞
表示事物被遮蓋或空間被填滿。例如《明史》中記載“瘴霧昏塞”,描述環境被霧氣籠罩。
總結來看,“昏塞”既可指人的思維遲鈍,也可指物理空間的遮蔽,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籍用例。
《昏塞》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描繪人或物因為困惑、迷糊或局限而感到不明朗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昏(日字旁,6畫)+ 塞(土字旁,13畫)。
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說,昏是指天亮剛過,還沒有完全亮起來,天色昏暗;塞是指被堵住、封閉。合在一起表示人的心智受到困惑和迷茫。
另一種說法是,昏與晦相通,晦指夜晚,兩者合在一起表示因為迷茫而白天也覺得昏暗,無光明之意。
《昏塞》的繁體字為「昏塞」。
在古代漢字中,昏塞通常寫作「昆塞」,昆是指親兄弟,塞是指堵塞。表示兄弟之間情感疏遠、心結重重。
1.看到學校門口的一切生疏景物,小明感到昏塞不已。
2.經過多日的思考,他終于解開了心中的昏塞。
組詞:昏暗、昏沉、昏厥、塞翁失馬、塞外。
近義詞:昏沉、蒙昧、困惑。
反義詞:明亮、清晰、明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