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纮的意思、八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纮的解釋

(1).八方極遠之地。《淮南子·墬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亦方千裡。” 高誘 注:“紘,維也。維落天地而為之表,故曰紘也。” 漢 劉桢 《贈徐幹》詩:“兼燭八紘内,物類無偏頗。” 唐 張碧 《鴻溝》詩:“毒龍銜日天地昏,八紘靉靆生愁雲。”

(2).泛指天下。《舊唐書·崔慎由傳》:“早緻萬乘歸京,以副八紘懇望。” 宋 範仲淹 《六官賦》:“王者富有八紘,君臨萬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纮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大地的極限或宇宙的邊遠之處,常與古代華夏先民的空間觀念和宇宙觀緊密相連。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淵源及典籍用例三個維度進行詳細闡釋:


一、基礎釋義

  1. 字面本義

    “八”指方位(東、南、西、北及四隅),"纮"原指系冠的帶子,引申為“維系、綱維”。合稱“八纮”即八方極遠之地,象征空間範圍的邊界。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引申含義

    • 疆域極限:代指天下的終極疆界,如《淮南子·地形訓》載:“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纮。”

      來源:《淮南子》

    • 宇宙統攝:體現古人“天圓地方”觀念中,大地由八根繩索(纮)維系于天極的想象,如《列子·湯問》:“八纮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

      來源:《列子》


二、文化象征與典籍用例

  1. 神話地理的象征

    在先秦文獻中,“八纮”常與“八極”“四海”并列,構成古人認知中的世界空間結構。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以“遍覽八纮而觀四荒”形容巡遊天下的帝王威儀。

    來源:《史記》

  2. 政治隱喻

    作為“天下”的代稱,多見于頌揚帝王功業的文本。如曹植《與楊德祖書》雲:“吾王于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纮以掩之”,喻指曹操統一疆土。

    來源:《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3. 道家哲學中的宇宙觀

    《淮南子·原道訓》提出:“經營四隅,還反于樞……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其中“八極”與“八纮”互通,均指向時空的終極維度。

    來源:《淮南子》


三、權威典籍參考


四、現代引申與關聯概念

“八纮”在現代漢語中雖罕用,但作為文化符號仍存于以下語境:

  1. 曆史地理研究:用于分析先秦至漢代的宇宙認知模型。
  2. 文學修辭:在詩詞、散文中作為“遼闊疆域”的典雅表達,如魯迅《無題》中“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宏大意象與之精神相通。
  3. 東亞文化影響:日語保留“八紘”(はっこう)一詞,見于“八紘一宇”(天下一家)等思想表述。

注:古籍原文可參考權威整理版本(如中華書局點校本)或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八纮”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地理與政治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解析 “八纮”原指八方極遠之地,代表古人認知中的地理邊界。根據《淮南子·墬形訓》記載,九州之外劃分“八殥”,而八殥之外更有“八纮”,構成層級式空間體系()。這裡的“纮”本義為維系天地的繩索,象征對廣闊疆域的統攝()。

二、引申含義 隨着詞義演變,“八纮”逐漸成為“天下”的代稱,如:

  1. 政治象征:《舊唐書》記載“早緻萬乘歸京,以副八紘懇望”,體現帝王統治全域的政治理想()。
  2. 文學意象:唐代張碧《鴻溝》詩雲“八紘靉靆生愁雲”,以自然景象暗喻天下局勢()。

三、文化關聯 該詞常與“九州”“八極”等空間概念并用,反映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如宋代範仲淹《六官賦》中“王者富有八紘”與“君臨萬國”形成空間層遞()。

需注意:當前搜索結果均标注為極低權威性,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淮南子注》等權威典籍獲取更嚴謹的訓诂考據。

别人正在浏覽...

敗軍闆直編磬鄙袒曹洞宗長足秤挂處當單費東挪西湊頓仆鳳翔覆亂撫正狗蠅光程谷行鬨鬭堠館懷鄉黃毵毵黃石編九流百家可矜口緊來王羸薾連理襦李公佐靈學吏士美價木椟鬧裝花納粟納污藏穢抛空品衡仆程蜣蜋轉丸虬獸杞梓讓德入口滲漏神體食芹時失時俗松碎素蟒蘇州彈詞往複望遠行文鴛物以類聚曉發櫹槮笑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