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虯獸”。即虬虎。 唐 人修史避 唐高祖 諱而改。《晉書·文苑傳·袁宏》:“虯獸雖驚,風雲未和。”按,《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作“虯虎”。參見“ 虬虎 ”。
“虬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曆史避諱背景
詞義擴展
現代使用
“虬獸”是唐代避諱制度下的産物,本質是“虬虎”的改寫,用于描述龍虎或威猛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避諱規則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晉書》及唐代史書注解。
《虬獸》是一個古詞,意指一種形狀奇特的動物。它通常形容動物的丑陋、惡劣或兇猛。比喻一些惡劣的人、行為或事物。
《虬獸》的部首是「虍」,筆畫數為9劃。
《虬獸》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桓公二十九年》這部古代曆史文獻。在古代文學、戲劇、小說等藝術作品中都有使用這一詞彙。
《虬獸》的繁體寫法為「虯獸」。
在古代,「虬獸」在銘文和碑刻中的寫法多樣,如「雕獸」、「龜獸」、「豕獸」等。這些寫法主要是為了表現動物形象,突出描述的特征。
1. 這個人外表看起來平平無奇,但他骨子裡卻像一隻虬獸,殘忍而兇狠。 2. 那隻老虎長得像一隻虬獸,令人膽寒。
1. 虬須:指像龍須一樣卷曲的胡須。 2. 兇獸:指兇猛惡毒的野獸。
1. 猛獸 2. 惡獸
1. 良獸 2. 善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