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讓德的意思、讓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讓德的解釋

(1).遜讓于有德之人。語本《書·舜典》:“ 舜 讓于德,弗嗣。” 蔡沉 集傳:“讓于有德之人也。” 北周 庾信 《為晉陽公進玉律秤尺鬥升表》:“白環表讓德之符,玄珪告成功之瑞。” 倪璠 注引《帝王世紀》:“ 西王母 慕 舜 之德,來獻白環。”

(2).将自己的德行歸功于他人。《禮記·祭義》:“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

(3).謙讓的品德。《魏書·崔光韶傳》:“屬逢 唐 朝,恥無讓德。”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長被舉之人,亦必須讓三讓再以副舉賢若 夔龍 之美事,及再三為大衆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讓德而鎮嚣争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讓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ràng dé,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遜讓于有德之人

源自《尚書·舜典》記載的典故:“舜讓于德,弗嗣”,指舜帝将帝位讓給有德之人而非自己的子嗣。蔡沈在集傳中進一步解釋為“讓于有德之人也”。這一含義強調對德行的推崇,主動将地位或權力讓渡給更具德行的人,體現了古代“尚德”的傳統價值觀。

2.将德行歸功于他人

指不獨占美譽,而是将自身的美德或功績歸于他人。例如《禮記·祭義》中提到:“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說明古代等級制度中謙遜歸功的禮儀規範。

3.謙讓的品德

泛指個人在言行中表現出的謙遜、退讓的美德。如《魏書·崔光韶傳》記載“屬逢唐朝,恥無讓德”,以及康有為在《大同書》中強調“弘讓德而鎮嚣争”,均體現了謙讓作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尚書》《禮記》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讓德的意思

讓德是指遵循道義、守信用、恪守道德準則的行為。它強調在人際關系中應該互相尊重、理解和幫助。讓德是社會生活中一種重要的道德規範。

部首和筆畫

讓字的部首是言(讠),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

讓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讠”和“讦”。後來經過演變和簡化,形成了現代漢字“讓”。

繁體

讓的繁體字為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讓字的形狀沒有現代漢字那樣規整,而是較為複雜,呈現出一種古樸的風格。

例句

1.他對待員工總是讓德方面,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2.道德的基礎是要能夠讓德有所成就。

組詞

讓情、讓步、體讓、親讓、讓道

近義詞

寬容、守信、尊重、禮貌、謙讓

反義詞

不讓、自私、無禮、不守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