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候不正常。《左傳·隱公九年》:“庚辰,大雨雪,亦如之。書,時失也。” 杜預 注:“ 夏 之正月,微陽始出,未可震電;既震電,又不當大雨雪,故皆為時失。”
“時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時失”指節候不正常,即季節或氣候出現反常現象。該詞源于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自然現象與時節規律不符的情況。
《左傳·隱公九年》記載:“庚辰,大雨雪,亦如之。書,時失也。”杜預注解中提到,夏曆正月本應是陽氣初升的季節,卻出現雷電和大雪等異常天氣,故稱為“時失”。這表明古人已關注氣候與時節的關系,并以此詞記錄反常現象。
需注意現代語境中“時失”可能被拆分理解(如“一時失足”),但這屬于字面組合,并非該詞彙的本義。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氣候異常,而非泛指時間或行為上的失誤。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氣候記錄或相關文獻,可參考《左傳》及杜預注疏原文。
《時失》是指時間流逝,時光逝去的意思。它常用來形容人們對時光的缺失、遺憾或憂傷感歎。
《時失》的部首是“日”和“心”,分别表示太陽和内心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0。
《時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它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常常出現,用以表達他們對光陰流逝的感慨。
《時失》的繁體字為「時失」。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時失》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部首和總體結構的一緻。
1. 《時失,不可追回,須珍惜當下的美好時光。》
2. 《歲月無情,我們隻能默默感歎時失的無奈。》
時光、時刻、時節、失去、失落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光陰似箭
歡樂時光、光輝歲月、時光靜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