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士的意思、吏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士的解釋

(1).猶言官兵。《六韬·教戰》:“将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變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又 操 軍吏士,其可戰者,皆出自 幽 冀 。”

(2).泛指官府屬吏。《東觀漢記·鄧禹傳》:“時百姓饑,人相食……軍士悉以果實為糧,吏士散已盡, 禹 獨與二十四騎指 雒陽 。” 漢 王充 《論衡·佚文》:“上書陳便宜,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又分割租秩以供奉吏士,給如二君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吏士"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屬性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吏士"指古代文武官員的統稱,其中"吏"指處理政務的低級官吏,"士"指掌握知識或武藝的階層。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在《漢書·李廣傳》中記載"廣曆七郡太守,前後四十餘年,得賞賜辄分其吏士",體現官吏與士卒的群體概念(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曆史語義演變

  1. 秦漢時期特指基層官吏與兵卒的集合體,《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吏士推鋒争死"即指基層官兵;
  2. 魏晉後衍生出"吏員與士族"的階層劃分義,《資治通鑒·晉紀》中"吏士殊俗"反映行政人員與士族的差異(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
  3. 唐宋科舉制度成熟後,漸轉為對普通官吏的泛稱,蘇轼《策别》有"吏士畏法"之說(來源:《辭源》修訂本)。

三、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雙重特征:既包含"吏"所代表的行政執行力,又蘊含"士"承載的道德修養要求。《說文解字注》強調"吏,治人者也;士,事也",揭示其社會治理功能(來源:《說文解字注》)。

網絡擴展解釋

“吏士”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官兵(軍隊中的官吏與士兵)

這一含義強調軍事體系中的管理者與普通士兵的統稱。例如:

二、泛指官府屬吏

指地方行政機構中的基層官吏,如文書、差役等。例如:

用法示例

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文獻中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例如《文選·陳琳》中的“吏士”更偏向官兵,而《抱樸子》則側重行政屬吏。

别人正在浏覽...

保膺鬓目不惺憽才方茶禮腸梗阻乘法表傳觀诋诮端啟獨賢鳳條根莖灌口二郎谷馬砺兵河門海口回事禍福同門活頭兒焦聒焦碎交亵搢紳先生赆私機思計聽酒戒撧耳頓足衎謇諒陰列藩淩潮六符流歲樓觀毛席眉高眼下昧心錢命令式缗緜嬷嬷爹秣飼目前腦精擗踴拊心千金壽憩泊齊事麝酒霜草司馬昭之心送葬算館騰逴酡紅王庭婉悅逶虵萷蔘霞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