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牌名。原為 唐 教坊曲名。雙調。令詞始自 韋莊 ,慢詞始自 柳永 ,字句迥異。令詞五十三字,前段四句四平韻,後段五句四平韻;慢詞一百七字,前段十句四仄韻,後段十一句六仄韻。參閱《詞譜》卷十一。
“望遠行”是古代文學中的詞牌名,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起源與演變
該詞牌源自唐代教坊曲,早期與漢樂府《望行人》相關,表達目送行人遠去的意境。唐末五代時期,韋莊首次将其作為小令(短詞)創作,收錄于《花間集》;北宋柳永則将其發展為慢詞(長調),形成雙調結構,字數與格律更為複雜。
詞體結構特點
文學意境與代表作品
調名本義與離别、遠望相關,如柳永《望遠行·繡帏睡起》通過“南陌春殘悄歸騎”描繪春日歸人場景,李煜《望遠行》則以“遼陽月,秣陵砧”傳遞征人思念之情。南唐孫惟信亦有同名詞作,借“雪鬓霜髭”抒發時光流逝的感慨。
“望”字解析
單字“望”包含探望、盼望、聲望等多重含義,在詞牌中既指動作(遠眺),也隱含情感(期盼歸人)。
該詞牌通過長短調形式,融合了送别、思念等傳統主題,在唐宋詞發展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若需完整格律或更多作品分析,可查閱《詞譜》或相關研究文獻。
望遠行是一個成語,意指遠離家鄉或遠離現居地定居在外地,也可以指出遠行觀光或遠行進修。
望:部首木,筆畫12
遠:部首辶,筆畫7
行:部首彳,筆畫6
望遠行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描述了魏張良遠行建功的故事。後來這個成語演變為指向遠離現居地而定居在外地。
望遠行(繁體字)
古時候的漢字寫作:朢遠行
1.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我想要望遠行。
2. 出關望遠行,人生天地間。
望蒼茫(希望遠大)、望文生義(根據字面的意思猜測)、遠行、遠方等。
離家出走、遠離家鄉。
回歸家鄉、歸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