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 the army defeated]∶軍隊打了敗仗
敗軍而回
(2) [defeated army]∶戰敗的軍隊
敗軍之旅
(1).戰敗的軍隊或士兵。《六韬·均兵》:“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絶糧道,擊便寇也。”《韓非子·難二》:“敗軍之誅以千百數,猶北不止。”
(2).戰敗;打敗仗。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閒。”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禨祥·雨血》:“北地冬春間,每遇天際昏暗,日曈曈無光,謂之紅沙天,則邊圉必有争戰,及敗軍陷将之事,都人相傳以為占驗。”
敗軍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釋義如下:
1. 軍隊戰敗
指軍隊在戰争中失利或被擊敗。
例:《孫子兵法·地形》:“敗軍之道,必先自亂。”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42頁。
1. 戰敗的軍隊
特指在戰争中失利的軍事團體。
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收敗軍于官渡。”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第112頁。
2. 古代軍事術語
在傳統兵書中,“敗軍”亦指因指揮失誤或士氣低落而喪失戰鬥力的部隊。
例:《六韬·龍韬》:“敗軍之氣,如驚弓之鳥。”
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第78頁。
“敗軍之将”
成語,指戰敗的将領,引申為失敗者(含貶義)。
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敗軍之将,不可以言勇。”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第203頁。
(注:現代漢語中“敗軍”多用于書面語及曆史語境,日常口語常以“戰敗軍隊”“潰兵”等替代。)
“敗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動詞性用法(指軍隊戰敗的行為)
表示軍隊在戰争中失利或被打敗。例如:
名詞性用法(指戰敗的軍隊)
指戰争中失敗的軍隊或士兵。例如:
如需更詳細文獻考證,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三國志》等史料。
哀杖辯解禀形波波碌碌伯公藏頭詩蒼鷹攙摵超殊逞術抽揚詞約指明打麻煩當手刀砧殺發困防範梵王宅風不鳴條豐矩伏貼隔界故處圭碑駭雞犀鶴頸頰帶賈技绛籠絜駕既而藉以金玺積資蠲振氒株刻勵魁畸枯澀龍拏莽鹵忙忙疊疊冒猥母教孥屬啪脫平遣貧液汽管輕絕榷金阮瑀勢窮力蹙收藏四運搜采鎖肚唐衢痛哭相時而動犀角燭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