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納污含垢 ”。 宋 葉適 《東嘉開河記》:“故大川淺不勝舟,而小者納污藏穢,流泉不來,感為癘疫,民之病此,積四五十年矣。”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三》:“遂使首善賢士之關,翻為納污藏穢之府。”
“納污藏穢”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nà wū cáng hu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該成語通過具象的“收納污穢”映射抽象的社會現象,強調對惡劣事物的容忍或隱瞞,常見于文史批評或道德譴責的語境中。
《納污藏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收納不潔、龌龊的事物或隱藏惡劣的行為。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纟、阝、艹和禾,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纟(7畫)、阝(8畫)、艹(3畫)和禾(5畫)。
《納污藏穢》是由四個意義相近的詞組合而成的,分别是“納污”、“污藏”、“納穢”和“穢藏”。這個成語的出處并沒有明确的文獻記載,但常常用來形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道德敗壞、不光彩的行為。
《納污藏穢》的繁體字為《納污藏穢》。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大部頭字典《康熙字典》的記載,可以找到一些相關字形,如“汙”(烏字旁+水字底,純文字形)、“骯”(骨字旁+昂字主,音寫形音符為“昂”)、“穢”(禾字旁+豕字主)等。然而,這些字形與現代标準字形可能有所區别,所以我們一般使用現代标準漢字進行書寫和閱讀。
1. 這個政府納污藏穢,無休止地從公共資源中貪污。
2. 這個公司的高層管理者納污藏穢,暗地裡做着不法之事。
3. 她的心胸狹隘,常常納污藏穢,嫉妒心強。
組詞:污穢、藏污納垢、穢言穢行
近義詞:收納龌龊、收藏不潔
反義詞:清新明亮、純淨無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