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來王的意思、來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來王的解釋

指古代諸侯定期朝觐天子。《書·大禹谟》:“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孔 傳:“言天子常戒慎無怠惰荒廢,則四夷歸往之。”《南齊書·蕭赤斧傳》:“ 世祖 嗣興,增光前業,雲雨之所沾被,日月之所出入,莫不舉踵來王,交臂納貢。”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修文德以服遠人,來享來王著其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來王”是古漢語中具有特定政治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四方諸侯或邊遠部族首領前來朝見天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賓服之禮的體現,屬于“五服”制度中的要服與荒服地區對中央政權的臣服儀式。

從構詞法分析:“來”為動詞,表“前來歸順”;“王”為名詞活用為動詞,指“朝見君王”。《說文解字》釋“王”為“天下所歸往也”,段玉裁注強調其包含“諸侯鹹朝”的政治意涵。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無怠無荒,四夷來王”,孔穎達疏解為“九州之外,世一見者,各以其所貴為贽”。

在典籍使用中存在雙重指向:

  1. 政治層面:特指《周禮》規定的“六年五服一朝”制度,如《詩經·商頌》載“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2. 文化層面:象征“德化遠播”的統治理想,《白虎通義·巡狩》稱“王者德洽,八方賓服”即為此類表述

需注意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僅存于文獻引述或學術研究語境,如王國維《殷周制度論》中論及“來王”與封建宗法體系的關系時,仍沿用其古義。

網絡擴展解釋

“來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曆史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讀音:lái wáng
詞義:指古代諸侯定期朝觐天子,表示歸順或臣服。例如《尚書·大禹谟》中記載:“無怠無荒,四夷來王”,意為天子勤政,四方諸侯便會主動歸附朝見。


出處與曆史用例

  1. 經典文獻

    • 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後《詩經·商頌·殷武》中也有“莫敢不來王”的表述,強調諸侯對天子的臣服義務。
    • 《國語·周語下》提到“犬戎氏以其職來王”,指邊疆民族按禮制朝貢天子。
  2. 後世引用

    • 《南齊書·蕭赤斧傳》用“莫不舉踵來王”形容諸侯紛紛歸附。
    • 清代何啟、胡禮垣在《新政論議》中以“來享來王”比喻國家強盛吸引外邦朝貢。

用法與延伸


“來王”是古代“朝觐制度”的體現,反映了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的關系。其核心含義為“歸順朝拜”,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語境中的政治文化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扒扯撥動赤樸俦比大諱大小謝鬥腳鬥色鍛淬阇黎敦尚防微杜漸诽毀分叉富益韐帶過夜酣酡浩波火葬建茗焦爐棘鈎祭侯今文家寇雠梨花夢令曲麗澤梅勒額真明婚正娶墨子南陳北崔逆備濆淖平鈍器服齊毫歧互汽門請昏秋操筌句磉盤三襄夷上直沙牛沈熟失驚倒怪世運水浮子四天啴敦燙傷萬籁俱寂圍隨未委小巢小屈大伸洗骨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