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曹洞宗的意思、曹洞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曹洞宗的解釋

佛教禅宗五家之一。 唐 禅宗六祖 慧能 傳弟子 行思 , 行思 傳 希遷 , 希遷 傳 藥山 , 藥山 傳 雲岩 , 雲岩 傳 良價 。 良價 住 瑞州 洞山 ,作《寶鏡三昧歌》,傳 本寂 ,住 撫州 曹山 ,故稱曹洞宗。一說,取六祖 曹溪 慧能 及 洞山 良價 之號,故稱。亦省稱“ 曹洞 ”。 清 趙翼 《秦良玉錦袍歌》:“遺笏 魏 家先世澤,傳衣曹洞昔時珍。”參閱 宋 善卿 《祖庭事苑·曹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曹洞宗是中國禅宗五家(臨濟、曹洞、沩仰、雲門、法眼)之一,是重要的佛教宗派。其名稱來源于創派過程中的兩位關鍵人物及其弘法地點的合稱:

  1. 宗派名稱釋義與起源:

    • “曹”:指曹山,是本寂禅師(840年-901年)駐錫傳法之地。本寂是良價禅師的法嗣,他在江西撫州的曹山(今江西省宜黃縣)大振宗風。
    • “洞”:指洞山,是良價禅師(807年-869年)駐錫傳法之地。良價是禅宗六祖慧能下第六世,雲岩昙晟的弟子,他在江西宜春的洞山(今江西省宜豐縣)闡揚禅法。
    • 後世将良價(洞山)與本寂(曹山)師徒二人開創并光大的這一禅法流派合稱為“曹洞宗”。其名稱直接源于地名與師承關系的結合。
  2. 核心教義與修行特色:

    • “五位君臣”說:這是曹洞宗最具特色的理論。該學說以“君臣”關系為喻,闡述本體(理、空性、君位)與現象(事、萬有、臣位)之間圓融互攝、不一不異的關系。具體分為“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兼中到”五個層次,旨在引導學人超越二元對立,證悟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
    • “默照禅”:曹洞宗強調靜坐默觀、休歇身心、靈然不昧的修行方法,被稱為“默照禅”。主張在靜默中内觀自心本性,徹照本來面目,迥脫根塵,與臨濟宗的“看話禅”(參究話頭)形成鮮明對比。
    • 綿密親切的宗風:相較于臨濟宗的峻烈棒喝,曹洞宗接引學人的風格更為細緻綿密、循循善誘,注重師徒間親切的問答與點撥,有“臨濟将軍,曹洞士民”之說,形容其如農夫耕耘般細緻踏實。
  3. 曆史傳承與影響:

    • 曹洞宗在唐末五代時期由良價、本寂正式創立并奠定基礎。
    • 宋代時,經由大陽警玄、投子義青、芙蓉道楷等祖師的努力,宗風得以中興并廣泛傳播。
    • 南宋時期,日僧道元禅師(1200年-1253年)來華求法,師從天童如淨禅師(曹洞宗第十三代),得傳心印後将曹洞宗傳入日本,創立日本曹洞宗。道元所著《正法眼藏》是日本禅宗的重要經典。日本曹洞宗至今仍是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影響深遠。
    • 在中國本土,曹洞宗法脈綿延不絕,尤其在北方地區影響較大,元代萬松行秀、明代無明慧經、清代永覺元賢等都是重要傳人。
  4. 文化意義:

    • 曹洞宗作為中國禅宗的重要一支,其“五位君臣”的哲學思想和“默照禅”的修行方法,豐富了中國佛教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 其強調的理事圓融、真俗不二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哲學觀和藝術審美。
    • 傳入日本後,對日本禅文化、武士道精神、茶道、花道、庭園藝術等産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曹洞宗是中國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唐代洞山良價(807-869)與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1)共同創立,屬南宗青原法系。以下從多個方面詳細解釋其内涵:

一、名稱與起源

  1. 名稱由來:

    • 主流通行說法取自六祖慧能所居的曹溪及良價弘法的洞山(今江西宜豐)合稱。另說因良價住洞山、本寂住曹山(江西宜黃)而得名,但前者更符曆史脈絡。
  2. 傳承脈絡:
    源于六祖慧能→青原行思→石頭希遷→藥山惟俨→雲岩昙晟→洞山良價→曹山本寂,強調“即事而真”的禅法思想。

二、核心思想:五位君臣

曹洞宗以五位君臣學說為根本教義,闡釋本體(理)與現象(事)的關系:

三、發展與傳播

  1. 唐代至宋代:
    良價著《寶鏡三昧歌》,本寂闡揚宗風,後經雲居道膺等禅師推動,成為禅門主流之一。

  2. 傳入日本:
    南宋時期,日僧道元入宋求法,從如淨禅師處繼承曹洞宗,開創日本曹洞宗,至今為日本禅宗重要流派。

四、曆史地位與特點

曹洞宗以獨特的理事哲學與修行體系,在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對東亞佛教文化産生深遠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

傲狎迸脆鼈肉秉旄仗钺不拾遺誠契陳錫池心炊子村父老耽昏電子排版調态耳剽反水焚削甘滑官營官運厚秩鬟鬓黃芽鼎回帆撾嘉功腳婆饑儉哜咨罥挂狂直老相公驢脣馬觜馬瑙毛公凝合凝閡畔岸髬耏幧頭圻父傾城傾國情塗七星草日滋月益軟叽咯托乳駒僧會士民霜棱絲溜溜榹桃夙夜匪解太史令太霞讨信髫女土谷土洋結合亡識圍點打援